业流程统一起来。如对于这个收货单,企业需要明确定义到底是否运行无采购单收货。如果不允许的话,则在系统中可以进行限制,在没有采购订单的情况下,收货单无法保存或者审核。如果根据供应商的不同要区别对待的话,也需要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单据类别处设置两张不同的收货单据,一张是要求核对采购订单(不需要有采购订单才能够收货),另外一张是不用核对采购订单(可以在没有采购订单的情况下收货)。如此的话,就可以把员工的具体操作统一起来。这对于巩固ERP系统在企业中的成果非常的重要。
为此笔者认为,这家企业原先在实施ERP系统的时候,同一个流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也是导致企业ERP项目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素三:翻译水平不过关。
笔者在跟企业沟通中,企业用户向笔者反映他们以前ERP系统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翻译水平不过关。这个ERP系统原来只有英文版本,后来在国内推广的时候才有了中文版本。但是这个翻译的话,可能是一些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翻译的。这个翻译过来的内容不怎么地道,或者说都是根据表面内容来翻译。如无论是客户还是供应商都叫做业务伙伴;无论是零件还是成品都叫做产品。而根据国内的习惯,产品往往特指的是成品。
由于这个单据上显示的字段名称不符合大家日常的称呼习惯,为此员工在使用的时候基本上不看这个,而直接根据内容来判断这个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另外这个ERP系统中的内容不仅仅企业内部需要使用,而且还要给外面的人看。如需要把相关的报表给投资人看。为了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企业用户还不得不先从系统中导出来,然后更改字段的名称才行。而且供应商也对这个很不习惯,都向企业投诉过好多次。
由于这个翻译水平实在不过关,为此企业用户对于这个ERP系统也就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最后在财务总监的一声呼喝下,大家都一致同意换掉这个ERP系统。宁愿再经过一个痛苦的项目实施过程,而要快刀斩乱麻,把这个麻烦解决掉。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系统翻译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国内的国情,导致翻译后的内容与实际的叫法相差甚大。这也是这家企业采用国外的ERP而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说在选型的时候,如果企业考虑国外的ERP系统,则除了在功能上需要考虑外,还要看看系统的翻译,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通常情况下,如果软件公司叫专业人士翻译的话,往往会根据中国的习惯来对字段命名。但是很多软件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往往是叫一些学生来进行翻译。他们在翻译的时侯,就基本上按照书面内容来进行翻译。这个这个书面翻译得话就带着国外的文化色彩,不容易被国内用户所接受。最好在系统中能够提供应用字典等类似的平台,让企业用户可以自主的对不合适的字段进行重新翻译。这也是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手段。总之,语言翻译障碍也是企业这次不得不进行二次选型的一个主要因素。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