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片挥不掉的阴霾笼罩在ERP厂商和应用企业的头上,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这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实施ERP的美好愿境不能实现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然而时过境迁,人们似乎对找死并不介意,而对等死却是坚信不移。上ERP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ERP供应商常有应接不暇之感。
今天我们再来品味这样的评价的时候,已经不会将这样的评价看成是对ERP应用的诋毁,相反这是中国ERP应用进入理性时代的里程碑。当然,事情并没有结束,ERP应用的理性进程即便是在如今的普及时代仍然还在继续。
对ERP应用中的标准化、行业化、个性化的探讨就是这种理性进程在延续的最好证明,尽管这样的问题与前期的评判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然而谁能否定对这样的问题探讨不会成为ERP应用的理性进程中另一个里程碑呢?
应用历史的回眸
中国ERP应用的序曲从80年代末的引进国外管理软件开始。从此到9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数十万个企业中品尝MRPⅡ这一“西洋大餐”的企业寥寥无几,并且即便是这为数极少的企业,应用情况也是大同小异,仅仅是一种尝试而已。
直到90年代初SSA、四班为代表的外国软件公司开始大举进入中国,此时虽然仍是引进国外,但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至90年代中期,已经有数百家企业采用了他们的产品,掀起了中国企业应用MRPⅡ的一个高潮。这样的发展态势终于迫使ERP行业老大SAP于95年进入了中国ERP市场,延续到2000年,几乎所有国际上知名的ERP公司都先后进入了中国市场。
这一时期MRPⅡ在一些独资、合资企业的成功应用,给了中资企业很大的启发,使得很多中资企业纷纷效仿,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本土ERP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或者不惜代价深入研究MRPⅡ的精髓,或者独辟蹊径从财务领域进行切入,更多的则是在为企业做便宜的定制开发,由此促成了这一时期ERP市场的相对繁荣。
繁荣过后是什么呢?尽管企业已经在许多方面感受到了ERP 的重要作用,这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对ERP接受的态度,确立了企业必然要进行ERP的认识。同时这一时期也彻底暴露了实施ERP的艰辛,不排除有些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更多的企业CIO们却陷入了“有苦难言”的窘境。
以至于随后出现了业界最流行的感叹“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一种爱恨交加的无奈,一种对实施ERP结果的另类评判。但这确实不应该将其看做是对ERP的诋毁,相反这是中国ERP应用进入理性时代的里程碑。没有这种理性的认识,就不会有今天ERP的普及。
如果说回眸这段历史能对今天的理性讨论有什么暗喻的话,也许早期繁荣时期国内ERP厂商的三种发展轨迹正好预示着本文要探讨的主题:标准、行业、个性。
或许这种暗喻并不准确,也不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但是财务确实是企业应用中最为标准的内容,而MRPⅡ则充满了行业的特色,定制开发确实是想把个性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今天,中国ERP企业发展的事实是否已经把这种暗喻变为了一种启示了呢?
行业化是标准化源泉
脱胎换骨于MRP的ERP从一开始就就具有了相当强的行业特性,正是由于MRP在离散制造业有着普遍的适用性,才有了今天的ERP,也正是MRP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才促成了ERP的标准化过程。然而,当MRP演变为ERP之后,就已经不再被限制在离散制造业的范围之内,MRP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普遍适应的方法,但是在ERP中,除了MRP之外的所有方法仍不失对一般企业的适用性,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被称为企业资源规划(ERP),才有了在流程制造业、流程与离散的混合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