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子过程
书上面专门强调了这个子实践和SP1.1,SP1.2是一个不断的迭代细化的过程。SP1.3本身也是基于1.2的基础,做完了QFD后可以得到子过程的优先级,可以从优先级高的子过程中选择哪些要进行量化管理。这时还要加入的条件就是组织过程基线,子过程在项目内部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也是选择的一个重要基础。
只有确定了要量化管理的子过程后,接着才是确定对这个子过程进行量化管理的指标,比如对于评审子过程可以定义评审覆盖率,评审速率,缺陷泄露等相关的量化指标。子过程和相关的度量指标间也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而是多对多关系。因此在这里如果还细化是可以接着做第三层的QFD,分析子过程和具体的度量指标间的关系。
SP1.4 监督项目是否满足质量过程性能指标,并采取适当纠正措施
首先应该理解SP1.4其实是一个反向的过程,我们跟踪和分析的是子过程的度量指标,但正因为进行了QFD的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定:当我们关注的子过程度量指标都正常和受控的时候,我们的项目目标和过程性能目标是可以达到的。这里面涉及到了项目的可预测性问题,预测的基础和依据就是我们通过历史数据建立的的过程能力模型。
我们应该周期性的监控我们确定出来的需要进行量化管理的子过程度量指标,然后根据过程性能模型来估计和预测是否可以达到我们预定的项目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比如根据当前项目成本偏差情况,结合挣值分析可以预测和估计是否能够满足我们计划制定的成本目标,通过各阶段的缺陷密度和缺陷泄露情况可以预计能否达到发布后产品故障数的目标。
如果我们定义了一个目标,项目上线后的缺陷密度为 0.3个/kloc.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是我们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是无法度量和跟踪这个目标的,这个目标是要在项目完成后或者完成一段时间后才能够知道是否满足。但我们根据历史数据有一个模型 y = f(x1,x2) .所以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各阶段的缺陷密度x1,缺陷泄露率x2等度量指标,通过跟踪这些度量指标的数据,然后通过过程性能模型来预测和估计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项目最终目标。因此,项目目标往往有可能要在项目真正完成,或产品发布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得到统计和计算。要在项目进展中就知道和预计是否能够达到项目最终目标必须借助过程性能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