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设备材料往往是制约工期的关键因素,关键资源也直接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这些都对项目的实施产生较大的影响,引发工期和费用的索赔。
三、EPC项目实施中,业主提供的辅助系统和承包商现场施工生产系统不配套的情况比较普遍,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的情况常存;同时,由于规划需要的功能和市场实际供给的系统常常功能不完全匹配,导致功能过剩或不足,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3.3 国家政策环境对EPC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
1) 国家层面缺乏对项目管理的定位
对项目前期应如何管理,我国只有相应的审批制度,但实际执行中缺乏专业支撑,而且可研或预可研与实际情况往往是两层皮,在完工后的项目论证或后评价又往往变成了走形式,对于小项目更是谈不上监控(无论是前期、实施中还是项目完成后)。同时,在体制的影响下,专业公司小型化、单一化普遍,缺乏综合性的专业公司,无法对项目前期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这种前期不到位的管理,由于大前提已经定型,即使项目实施中的管理再日趋完善、程序完备,仍于事无补。
2)国家目前的政策体系不完全适应新的项目管理要求
随着国内经济规模的增长带来的投资增长,使项目数量、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在增长,相应地,项目管理的市场需求旺盛,投资商或业主对项目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尽管国家出台了建筑法等法律和其他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对项目管理的管理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甚至单个行业内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体系,国家对项目管理的定位不明。这种定位不明也使我国的作为项目管理模式之一的EPC项目管理模式缺乏刚性支撑,管理中权变性较大,相应地随意性也较大,因而尽管项目实施有规律可循且控制得挺好,但因项目前期工作千差万别而导致结果迥异,因而有的项目使用之时就注定了悲观的后果,当条件触发,偶然就成了必然。
例如九江的长江堤岸垮塌,从设计到施工都没有问题,而从实质上看,堤岸依据的地质资料来源、假设条件分析不全等方面必然存在问题;再如大连国家储备油库失火泄漏,油库防火堤的高度及罐区控制阀门都基本上在项目前期明确了,但是否切实、有效?实践一检验就出来了,这比当时的验收更有效。项目经理圈子
同时,国家虽然有造价体系来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经济性的规范约束,但也只是解决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对靠费率或固定费用为基础的项目前期各项工作没有丝毫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陈贝力,EPC合同终止纠纷的产生与承包商解决技巧,《合同管理》,2007(1)
[2]邵敏、何洋,浅谈EPC总承包条件下的合同管理,《四川水力发电》,2007(4)www.mypm.net
[3]亓世军,国际EPC项目的实施要点,《国际工程与劳务》,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