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员工是否敬业,与经理人对管理的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有句话说的很好,「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在组织管理中也有同一个道理,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经理人。
1一半的职场人士曾为了离开上司而离职
根据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公司盖洛普最近的一份《全球职场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一半的美国职场人士曾为了离开上司而离职。在欧洲、亚洲、中东和非洲职场人士中,这一比例与美国的情况相近,甚至更高。这份调查与盖洛普此前的调查均显示,员工敬业度(即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和努力程度)与他和上司的关系存在明显相关性。
在认为自己敬业的员工中,77% 使用积极的语言描述与上司的关系(如「领导关注我的优势」),而「不敬业」和「主动回避工作」的员工中,这一比例分别仅为 23% 和 4%。这种情况让人忧虑,因为研究显示,敬业员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推动力,而根据盖洛普的报告,全球仅有 13% 的员工算得上敬业。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员工是否敬业,与经理人对管理的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
2工作即修禅,管理是常识
峨山禅师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年老的时候,有一次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后觉得很奇怪。信徒问:「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老年人不做杂事,那要做什么呢?」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事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因而了解到生活中的禅。同样,在职场,员工是否处于激活状态,是否敬业,与经理人的认知和身体力行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人对于修行的最大误解就是把修行与做事分开来看,这是概念的误区。其实,无论是修行,还是其他事情,如果不能用在实践中,就不是最好的,管理也是如此,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的过程。平时我们学的都是知识,没有把它们变成常识,可是只有真正成为常识的东西才可以去操作。
3有效率管理的三个误区
在中国,很多经理人不明白管理的真正意义,其实管理就是做决策。管理所做的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重要的,要让他们知道去做什么。
中国的很多领导者在夸下属的时候很喜欢用「悟性高」、「会揣摩」、「能领会」这三个词,我很反对这三个词。这三个词之所以会出现都是因为经理人指令不清,无论领会、悟性还是揣摩都会和你的指令有一定距离,这就是我们在管理上犯的一个很大的错误。只要清楚地让下属明白你的指令后,才能有效率。
很多人在管理的时候都力图证明作对而不是力图解决问题。当问题来临的时候会马上去分析谁造成的,责任归谁,原因是什么,但是这些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时候真正要做的应该是召集所有人一起解决它,这才是管理,而不是纠结这件事由谁负责,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此时对错已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解决了问题才有意义,否则管理一定毫无效率。
管理虽无对错之分,却有好坏之别,有水平高低。管理水平的高与低、好与坏取决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能不能够完全融合。水平高的管理就可以让所有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没有冲突。而水平低的管理就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冲突。
管理最大的挑战也就此,能不能让所有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这就是水平高低好坏的分水岭。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的组织中,基本上都是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很多时候并不是员工的素质不行,也不是企业文化不够好,当遇到管理不畅,员工能力弱的情况,首先需要检讨的是经理人自身,管理的认知和行为是否正确,只要经理人具备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所有人的绩效就一定会展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