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优化或者系统学派:项目作为机器
这是最早的项目管理学派,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期在运营研究领域的项目管理的起源。项目管理最早的工具就是试图找出做项目的最优方法。它们包括:
* 关键路径分析法,直接源自运营研究领域,通过网络来找出最短的路径。
* 蒙特卡罗分析法和计划评审技术,引入了三点估算和概率。
* 横道图(有时称甘特图),表示时间刻度。
随后,又增加了其他的工具,比如产品分解结构、工作分解结构、组织分解结构以及挣值分析法。这些工具都是高度数学化的,用来找出项目的最优结果。该学派的两个主要提出者分别是:
(1)Cleland和King(1983):在这本书(1968年第一版)中他们建立了一个项目管理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项目是一个能够得到优化的系统。这本书对项目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主流观点。
(2)Kerzner(2003):这几乎是该学派的主要教科书资料。其题目反映了该学派的主要内容,关注于计划和控制,并对项目结果进行最优化。
PMI的PMBOK中有几个部分来自该学派,尤其是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
二、过程学派:项目作为规则系统
该学派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风靡欧洲,重点在于界定从起始点到最终目标的结构化过程。在我的书(1999)中,曾引用了Adesh Jain的话,他说项目管理就是把愿景转变为现实;对于你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地,希望实现的未来蓝图,你先建立一个愿景,项目管理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就是一张路线地图,能够带你从起始点到达所期望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目就像一种规则系统,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到达期望的未来目的地。该学派的两个主要提出者分别是:
(1)Turner(1999):在我的书中,始终强调对实现最终目标所要遵循的过程的界定。我定义了范围管理的过程、组织管理的过程、质量管理的过程、成本管理的过程、时间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的过程、项目生命周期的过程以及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的过程。
(2)Roland Gareis(2005):Roland一直以来也主张过程管理的观点,他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不同组成部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成熟度模型和标杆模型。
正如我所提出的那样,项目生命周期和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该学派中占有一席之地。PMI的PMBOK中有几个部分源自该学派,尤其是生命周期和管理过程的概念,集成管理,以及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中的组成部分。
三、组织学派:项目作为有机体
该学派与第一个学派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它把项目看做一个临时性组织。在《国际项目管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最近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中,我在发展一个项目管理理论,我是这样定义项目的:项目是一个临时性组织,通过分配资源完成工作以产生有益的变化。
该学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瑞典被首次提出(Lundin and Soderholm,1995),我对此理论进行了补充(Turner and Muller,2003)。我和Ralf Muller认为,项目作为一个临时性组织的观点可以导致对委托代理理论和治理的思考。项目作为一个临时性组织的观点在组织研究领域里处于中立地位。但据我所知,没有多少教科书把项目作为组织的观点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