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总项目经理。在整个冬奥会15万平方米的奥运村,贝利在安排好运动员住宿的同时,更是在“可持续发展”上煞费苦心,打造出一个能够实现低能耗、无处不环保的大型社区。如果你从高空俯瞰温哥华冬奥会奥运村,会惊讶地发现每个楼顶上覆盖的绿色植物组成了姿态各异的运动员滑雪造型。
老工业区变身“环保之家”
据贝利介绍,奥运村的前身是老工业区,早在20年前有关部门就酝酿改造计划。如今的奥运村不仅是运动员之家,更可称得上是“环保之家”,无处不在的环保理念贯穿了整个奥运村的设计和建设。
贝利说,奥运村项目通过能源利用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车库废气管理系统等高效环保手段可以节能40%以上。比如,奥运村内社区能源利用系统提供的热能的65%来自经过此地的污水热能;天花板反射供暖和制冷系统能够让整个项目节能50%。
贝利特别指出,奥运村内所有公寓楼都能收集和贮存雨水,这些雨水用来冲洗厕所,还能浇灌景观植物,降低了居民对饮用水的使用量。贝利说:“温哥华是个雨水丰沛的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节水率能达到40%,保证一年中有8个月时间有足够的雨水冲洗厕所。”
除了节水节能,奥运村的地面污水经过处理后将流入大海。奥运村内还设有垃圾处理器,利用太阳能将垃圾压缩存放,使普通尺寸的垃圾箱容量增长五倍,降低了垃圾运输频率。有意思的是,就连村内的车库也设有废热回收系统,废热被回收后用来预热小区使用的饮用水。奥运村里还有一个上世纪30年代的地标性建筑“盐屋”,当时是用来加工处理海盐的,经过加固改造后的盐屋目前成为交流休闲场所。
作为“环保之家”,奥运村整个小区已经获得了世界影响力最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之一的LEED体系“环保金级认证”,部分公寓还获得了“环保白金级认证”。
运动员之家近距离接触市中心
温哥华冬奥会奥运村有个美丽的名字-- “千年·水”,奥运村的总项目经理贝利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温哥华是依山傍水的城市,而水又是万物之源,所以奥运村的名字中一定要有个“水” 字。此外,奥运村在赛后又将变为一个综合性社区,村里建筑的整体环保理念向人们昭示了在新千年里新的生活方式:环保。“千年·水”的名字由此而来。
与历史上很多奥运村不同的是,位于温哥华南部的奥运村与市中心只有一溪只隔,乘坐轮渡穿越福溪仅5分钟就能到达市中心,轻轨、公共汽车等公交设施一应俱全,方便运动员在比赛之余近距离体会温哥华的“脉搏”。
贝利负责奥运村的可持续性总体规划、主持制定可持续建筑开发策略,他介绍说,市政府重视冬奥会,特意把温哥华市内最后一块沿海靠近市中心的地块留给了这个冬奥会工程。贝利说:“温哥华在申办奥运会时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其申办承诺,因此当初建筑方与奥组委达成一致,要把奥运村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说到楼顶上运动员造型的绿色植物图案,贝利笑着说,他们计划将这个创意永久保留,“作为冬奥会记忆成为温哥华的一大景观”。
冬奥会期间将有约3000名运动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