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三年前在英才网上班时候,市场总监MIKE组织全国市场部同学在北京郊区一度假村做拓展培训。第一天是一些团队合作,凝聚力的拓展训练。
第二天是《七个习惯》的培训,说他在职场收益最大的就是这个了。我很悲剧的没有听到,忙着赶回北京继续工作去了。后来是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情,早在网上下了PDF版,俺作为一名拖延症患者,直到今天才认真的看这书。
“谁也不能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门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门”有的人也许并不需要或者想要改变,在二十多年的环境影响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顺其自然,思维定势的绳索一圈一圈拧的更紧(说到绳索,我更愿意形容那是一条类似领带的紧紧系在人们脖子上的绳索,他将你的脑袋越拉越低,直到我们早已忘记了天空的颜色和远方的风景,有的人突破了,便用火烧毁了那扯着脖子的绳索,他便又可以看向远方,甚至抬头仰望天空)。
苹果熟了就该掉下来么?为什么?我曾问过几个朋友,如果我们以经验妄下定论的时候是不是不靠谱,结果又扯到认识论,然后我觉得可能真理只在一瞬间,论是一辈子也不用论的。扯远了。(思维定势就是哥白尼发布日心说被弄死的这个意思,因为那帮人接受不了一个破坏者)
“有多少人在弥留之际,希望自己更多的时间工作和看电视?没有一个人是这样希望的。此时,人们想到的是爱人,家人和他们付出过爱心的人。”
“马斯洛,在生命的最后,也把幸福感、成就感和对后人的福祉置于“自我实现”之上,他称之为“自我超越””
这两天看的两本书动辄就扯到弥留之际,我忘了哪个教授在大学讲座,叫学生们为自己死后写下一句话,大多数写的是“XX死于2222年2月2日,享年XX岁”其实这个事情不难扯,假如全世界都发布了说2012末日的时候,我们还去看电视去工作么,也不会去打游戏也不和爱人吵架了吧,只会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所以那句名言靠谱了:爱或者死去。
王麻子在门上打了一个问号,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抱着怀疑自己的态度去想想?我觉得不是去想好坏对错,在这些相对概念上纠结,那就永远输了。当然,在问号将门缝一点点挤开的时候,我们也应抱有勇气去接受那更广阔的未知。
突然觉得以前都是诗歌乱七八糟的,现在改读书笔记了,细想想,貌似是两个维度嘛。一个是情感,一个是思考。俩事儿。
再扯一句关于改变,人在生活角色更换时候会有所改变,比如:打工者,领导,老板,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等等。我想有过这些经历的同学会有亲身体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