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关键链看作项目的“约束”因素,那么应用约束理论的第二步就是要考虑如何来挖掘该约束因素的潜力,即如何缩短关键链所需的时间,因为关键链所需的时间正是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在关键路线法中,为了保证任务能够有较高的概率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同时也由于项目组成员普遍存在的风险规避心理,一般的计划时间都大于完成任务所需的平均时间,也可以看作是在任务所需的平均时间上增加了一块“安全时间”(Safety Time,ST)。这样的处理方式具有两方面的效果,正面效果是提高了管理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负面效果则是延长了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关键链方法采取了另一种方式,用任务所需的平均时间作为最终的计划时间,但考虑到任务内在的不确定性,在关键链的末端附加整块的安全时间,也就是项目的缓冲时间(Project Buffer,PB)。可以认为关键链方法是重新配置了关键路线法中分散存在的安全时间,但这样的重新配置能够缩短项目所需的时间,因为根据概率理论,在整合安全时间后,在相同概率下,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所有任务。图2直观地说明了关键链方法在这方面的优越性。

在完成关键链的进度安排后,还需要保证所有关键链上的任务(关键任务)不受其他非关键任务的影响,以保证项目能够按计划及时完成。在现实的项目实践中,虽然采用了增加安全时间的方法,但仍然有大量的项目未能按期完成。造成项目延期的原因很多。首先,紧前任务的延迟会导致后续任务的延迟。第二,当存在多个紧前任务时,延迟最久的任务起了决定性作用,导致项目的延迟,而提前完成的任务并不能使后续任务提前开始。第三,由于任务时间包含了安全时间,导致项目组成员在心理上觉得还有充裕的时间,结果使得任务启动过晚,同时调查还发现,项目成员总是倾向于完全消耗掉任务分配到的时间[5]。其中第三个原因也是关键链方法采用平均时间的理由,以期推动项目组成员能够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而前两个原因则使关键链方法引入了非关键链缓冲时间(Feeding Buffer,FB)这一概念。
如图3所示,任务C、D、E组成了项目的关键链,而任务A、B为非关键任务。由于任务B是任务E的紧前任务,为了防止任务A和B可能发生的延迟导致任务E不能按时开始,因此需要在任务B之后安排一定的缓冲时间,或者说让任务A和B有一定的提前量。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非关键任务对关键链产生负面影响。与项目的缓冲时间类似,非关键链缓冲时间整合与压缩了所有非关键链任务的安全时间。
此文章共有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企业项目管理体系战略规划课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