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管理理念不同,约束理论将制约企业发展的约束看作企业突破现状不断取得改进的关键,因此约束具有正面的意义。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为了有效提升系统的效率,约束理论提出了五大关键步骤:(1)找出系统中的约束因素;(2)决定如何挖掘约束因素的潜力;(3)使系统中所有其他工作服从于第二步的决策;(4)提升约束因素的能力;(5)若该约束已经转化为非约束性因素,则回到第一步,否则回到第二步,要注意不要让思维惯性成为新的主要约束因素。这五个步骤构成一个不间断的循环,帮助系统实现持续改进。
约束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企业实践,并已取得良好效果。例如,通对77家应用约束理论的企业的统计发现,有14家企业将生产周期缩短了66%,有28家企业将库存压缩了50%,有32家企业的投产时间缩短了69%[3]。
2 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
约束理论在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进度管理上的应用,导致了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的产生[4]。如果将一个项目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应用约束理论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项目的约束。从CPM和PERT开始,项目中的关键路线就被看作项目管理的基础。但是,关键路线法仅分析紧前关系,并不考虑项目实际能调动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关键路线法被广泛批评的一点就是其进度通常不具有可行性,而是需要进行后续调整。与关键路线不同,关键链不仅考虑项目中各任务的紧前关系,也充分考虑项目中现实存在的资源约束。如图1所示,在关键路线法中,任务A、D、E、F组成了项目的关键路线,但如果考虑资源限制,假设任务C和任务E需要同一种资源,例如需要同一台设备进行加工,而该设备一次只能执行一项作业,那么事实上任务C和任务E是不能同时进行的。因此,在考虑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项目的关键任务为A、D、E、C、F,这五个任务就构成了项目的关键链。可见,是关键链而不是关键路线,决定了项目在给定的紧前关系和资源条件下完成项目所需的最短时间。

此文章共有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企业项目管理体系战略规划课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