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联合利华、康师傅等企业被国家发改委“约谈”,承诺暂缓涨价。发改委此前曾表示,洗涤用品和方便面是群众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变动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不得随意涨价。不涨价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吗?
一、“温和通胀”是货币政策所致,压价曾诱发严重后果
1、“温和通胀”政策下,基本生活用品涨价合情合理
以李稻葵为代表的多位经济学家曾表示,温和通胀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好处。李稻葵认为,未来5到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会持续提高,劳动工资会持续提高,再加上国家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经济保持2%-3%的温和通胀将成为常态。实际上,“温和通胀”在最近10多年来,一直是用来保持经济增长的措施之一,而截至2010年,央行已超发货币近43万亿。货币的超发,必将引发通胀和物价的上涨,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而在所有的商品物价中,食品的价格对于通胀的反应最为敏感。目前,中国食品类商品价格的权重占整个居民消费价格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2003-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19.7%的涨幅中,大约有18.1个百分点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占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91.9%。最近一年多来的通胀中,食品价格再次成为了涨价的急先锋,大蒜、苹果、辣椒等农产品,方便面、食用油等食品,都曾轮番涨价。
食品对于通胀敏感的原因是,由于国家长期打压农产品价格,无论是农民还是企业的利润被压制的很低,一旦通胀来临,不涨价即将陷入亏润。如去年的苹果涨价,网易财经调查了解到,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农药、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涨,农民并未从涨价中受益。所以,面对通胀,长期受压制的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涨价合情合理。
2、强制限价违背经济规律 曾诱发严重后果
基本生活用品对通胀最为敏感,而百姓又对其有着刚性需求。国家一方面通过“温和通胀”去刺激经济,另一方面却又不希望物价上涨影响百姓生活水平,所以经常出台限价措施,但这显然有违市场经济规律。而历史已经证明,强制限价引发严重后果。
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涉及粮食、食用植物油、牛奶、方便面等。其中,乳品企业中包括三鹿在内几家企业,需向国家发改委提交提价申报才能涨价。在人力成本、原奶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乳品企业又不能涨价,只能通过种种手段压缩成本,三聚氰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并沉重打击了中国的乳制品行业。
同一年,受世界主要产粮国粮食减产、生物燃料需求旺盛以及全球粮食库存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上一斤大米的价格超过6元。而中国由于对粮食价格实行管制和补贴,市场上的大米价格普遍在每斤1.5元左右。这使得走私粮食猖獗,大量米面被走私到国外。2008年和2010年,发改委限制食用油涨价,这使得食用油生产企业陷入生产越多赔钱越多的怪圈,一些企业为避免损失主动停产,这客观上更加剧了食用油供应紧张。
二、涨价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胀的主因在政府而非企业
1、允许企业合理涨价才能保证税收和就业,进而增加人民收入
面对通胀,合理的涨价需求不应一味受到限制。受成本上涨影响的农产品和基本的生活用品不应以“社会责任”为借口进行打压。而对于茅台等暴利商品,国家才应该进行限制。但是,我们看到的现状是,食用油的价格被打压,茅台的价格却是放任其一飞冲天。
允许企业合理涨价,企业才能保证盈利,进而保证了国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