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努力,不断引入创新的应用去维系原来的那条增长曲线。
戴志康的心得是:对于小公司来讲,创新是必须的,同时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但大公司确实可以一直用一种保守的跟进策略来实现市场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情形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会让小公司一直处于反复徘徊的低水平运作,而相反,那些早三五年崛起的大公司及其领袖就能逐步积累起大规模、高层次的运营和管理经历。
来听听戴志康的原话:
我真的不相信什么马化腾这帮人,他当年起步时就有多高的能力和水平,不管是他的管理、技术、业务销售还是战略眼光。80后和他们70、60后之间相同的是,大家都有一种激情。这种激情是来源于你对这个东西的喜爱和一点点能力,而这个能力是随着业务逐步滚大的。2005、2006年那会儿,让我一个人管两百人的公司,我真是管不了。但随着业务增长,我把团队建立起来,它会形成若干个经理、总监和副总,这样我就可以通过这个体系来把200人管理起来。但是今天把我扔到社会上,给我两百个人让我把他们管好,我一时之间也管不好。
那回过头去,马化腾、李彦宏也不是一开始就能管得好几千人。其实个人能力的成长路径并没有太大的不一样,不一样是在于,这条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成长受到限制。如果环境、时机都特别好,公司管理不好也无所谓,只要业务好就行,业务好可以掩盖掉其他的问题。大势在前,小问题都忽略不计。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环境、时机都很恶劣,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业务难以快速增长起来,我们的能力和经验受到相应的制约。
所以互联网最好的时候我们没赶上,被70后赶上了。我们就捡点残羹剩饭,看看哪儿还有边边角角的,有点需求没被满足做一做。但是这个东西注定进入不了特别一线的阵营。已经感觉到,这拨人里面出不来像陈天桥、史玉柱、马化腾、丁磊这样的人了。
这样的情况可以用一句苟且来形容,最好也只是怀抱着一种有限的理想。原本你也可能有一个大理想,但这个理想会被其他东西所挤压。最悲哀的事情是,我现在几乎看不到有员工离职是为了去创业。但前几年说创业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这可能意味着一种理想的泯灭。
从怀抱一个大理想到苟且于一片小天地,也就是戴志康所说的从无知者无畏到无知者有畏。无知者无畏的时候,也不知道前面会有几只老虎,就只是觉得当时的所谓大公司也是千疮百孔,弄点SP或者搞个游戏骗点钱,于是很鄙视这样的大公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无知者有畏的阶段,开始意识到这些虚弱老虎真正的可怕之处。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帮助实现了对自身的革命和脱胎换骨。
于是接下来的目标是,做一个有知者有畏的人,所谓有知,就是知道事情本身是怎么样的,没有盲目的冲动和幻想,抱着脚踏实地的信念和一种对风险足够多的把控和预期,尽最大努力而为之,去换取一个尽可能好的结果。这起码对于80后来讲,是现在应该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