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据人力说,好不容易招募来的人才其实都是被老板气走的。这个老板非常独裁,明知道错误的事情,所有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的事情,他为了面子也要坚持下去,最后撞了南墙还不能让人说。
最有意思的是,公司需要办一个行业资质,老板交给了自己的老同学去办理,花了数百万最后没办下来。而技术总监主动去寻找服务机构,仅仅用了几万块钱就把资质办下来了,这本来是件好事,会议上大家得知消息后都表示了赞赏,老板却铁青着脸找了个理由把技术总监大骂了一顿。
下属们都会被上级的风格所“教育”的,所有的人都知道不能干有损老板面子的事,不要去自己额外贡献,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个组织里,虽然人们还有着声音上的交流传递,但心里却早已沉默。
当然,好老板也特别的多,但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上级的风格是组织氛围营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员工变得沉默根本原因就在上级。
管理者需要做出的三项改变
要知道,员工沉默是他们对现状做出的合理反映,一方面对无力反抗的事情,谈什么都无用,只能沉默;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对方是个聋子,说什么都听不见,那也干脆省力,选择沉默。
老胡特别不喜“管理者”这个概念,因为它容易做出让下属无法抗拒的安排,也容易听不进下属的声音,它总是会让人陷入权力、驱使、压力等方面的认知。
如果你不想组织里只有自己在发声,那就需要做出三项改变。
改变一,让思想更开放一些,而不是封闭自己;
一个人位置站得越高,就应该具备更开放的思想,听得进不一样的声音,理解不一样的立场。
正如《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所提倡的“极度开放”,在组织里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地表达自己所想。当管理者放弃掉“自己是组织中最聪明的那个人”的想法时,你就可以寻找到别人想法中的可贵之处。
组织里不能所有的人都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复制成一样的思想,一样角度地去看待事物。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会让管理者变得更有包容性。员工们也会发现自己提出一个别人尚未接纳的建议时,并不会被视为异类,而是吸引大家在一个新的点上继续深入和延伸。
在许多企业里,由于管理者的思想局限,只是活在自己的范式里,不接纳任何一点不同,那些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的下属们就被视作异类而不断地离开,最终组织中剩下的就是死气沉沉的“同类”。
改变二,尝试多与下属交谈,而不是指导;
管理者要控制住自己心中对下属的“控制欲”,不要总是去指导他们做事,而要先与下属们开始交谈。
交谈是平等的,双向的,下属不用担心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会惹恼上级,不用担心说话零散没有章法,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交谈中彼此会给到充足的时间,耐心地倾听,反馈,逐步了解彼此的想法。
并不是说管理者不要去指导下属工作,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对于现今绝大多数的管理者而言,老胡更建议他们尝试着去与下属多交谈,学会谈话,用同事的样子去谈。
改变三,尝试着向下属求助;
管理者往往有个误区,就是在下属面前一定要表现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如果让下属发现自己的焦虑、不安、尚未找到有效策略等情况,就会很丢脸。
事实上,优秀企业中的管理者总是懂得在关键的时刻向下属“示弱”的,他们会如实地呈现自己的问题,毕竟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
这不仅不会丢脸,还会让下属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内心深处都是愿意为上级分担压力、愿意贡献策略的。
即使非常强大的管理者,也会通过特别的方式来让下属充分表达,在老胡看来就是在“求助”。例如在华为,一群干部居然能够在一起给任正非列举他的管理八宗罪、十宗罪,而任正非也真的用心去倾听,让他们毫无顾忌的去列举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团队哪来的沉默之说?只会活力无限。
在丹娜.左哈尔的《量子领导力》中有句话,当你觉得自己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时,不妨把自己站立的背景放大到宇宙,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就是一粒尘埃,既然这么微小,为什么还不去拥抱他人呢?
记住,管理并不是一种手段,它首先是管理者自己的修行。
管理,并不是管理者的专利。
带着你身边的人一起学管理,不论是否在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岗位”上,不论是否想成为管理者,都应该学习如何对待目标、团队、工作项目、情绪、沟通等等,管理是让人变得更好的一门课,而非上级对下属的手段。
每个人都应该学管理,因为它包含了你职场中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应对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