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本文简单回顾了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史,剖析了中国企业绩效管理成熟度三个阶段的内涵,并尝试解释了各种模式对于企业的要求。我们相信,回归问题本质、了解各种模式的内涵,才能找到适合你的“那味药”。
01 绩效难题突出,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鸿沟
绩效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也因此,绩效管理的问题更加牵动每位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神经。目标没有进行有效分解、公司、团队、员工目标缺乏一致性;员工和管理层不积极、过程难跟踪;通过绩效管理员工绩效并没有有效提升......成了大家吐槽最多的绩效难题。
但,以上的这些问题都似曾相识!不得不说,绩效管理是个“古老”的难题!难就难在,尽管在过去的20多年间,工具方法在不断变化,很多企业也在乐此不疲地追逐最新的工具,多年前的老问题很多如今依然存在,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研究绩效管理理论和工具的发展史会发现,如今我们极力在实践中改善的过程沟通、快速反馈、挑战性目标以及绩效结果的合理运用,这些都不是新概念,至少从目标管理理论出现的时候这些理念就已经都有了。
但现实是残酷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落地总有着太多鸿沟:企业文化、管理能力、外部环境、员工价值观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挑战。当已有的理论和工具在实践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有针对那些特定问题的创新,比如BSC就针对MBO在实践中,人们往往聚焦于财务目标的问题,提出了要从四个维度平衡设置目标的主张,而一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论正是在这种推动力的作用下得以持续进化。
如果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和工具的时候忽略它们出现的背景、适用范围,往往容易在应用中断章取义,继续遭遇“前人”遭遇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在寻求自己企业的绩效管理变革之路的时候,或许首先该重新审视一下绩效管理理论的源起及发展史,追溯一下绩效管理的本质了。只有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才能更有效地让工具与方法为我所用,为自己企业的绩效管理开出最契合的药方。
02 透过发展简史看绩效管理本质,员工持续成长+企业目标达成
从渊源上看,现代企业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在后者进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二十世纪90年代早期,绩效管理逐步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受目标管理思想的影响很大,因此,本文我们将主要以目标管理理论的诞生为源头来回顾几个关键概念和模型对于绩效管理发展史的影响。
MBO(目标管理)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ives),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1)员工参与管理;(2)以自我管理为中心;(3)强调自我评价;(4)重视成果。MBO理论涵盖的目标制定、过程监控、评价反馈、结果运用正是现代绩效管理全流程的基础。
BSC(平衡记分卡)
《哈佛商业评论》谓之“过去75年来最具有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由美国Robert.S.Kaplan&Dvaid.P.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BSC将企业的目标归结为财务、客户、内部业务管理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或创新与提高)四个基本方面,试图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