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青年才俊,年龄刚刚30岁出头,年薪就接近百万。
不过,即便优秀得如此伤天害理,也不能保证他的日子过得舒心顺畅。一年到头,都在不分时差地满世界开会。整天不是在机场,就是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忙乎得把娶妻生子的大事都给耽误了。
对于这类高人,我一向喜欢用鄙视掩饰妒忌。在我看来,他们的人生哲学,大不了也就是“以最大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而我,却是时时刻刻算计着如何“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恰好够用的生计”。毕竟人生苦短,何必把自己搞得像宠物店蹬飞轮的松鼠?
为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很聪明。每天守着“知足常乐”的祖先教诲美滋滋地过日子,却从未想过,是否人生的答案还有“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获”的第三种可能?当然也更不敢奢望有朝一日可以尝到“阿尔卑斯山玩滑雪,夏威夷海滩钓龙虾”的大款生活。
直到一天我了解到这世上还有一个叫蒂莫西·费里斯(昵称Tim)的小伙子。
这个和我同样29岁的年轻人,除了经营一家营养品跨国公司之外,同时还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客座讲师,精通英、中、日、德、西班牙和韩语的应用语言学家,全美中国式散打比赛冠军,全美无限制格斗的4项世界冠军,鲨情观察潜水员,摩托车赛手,甚至还是一项探戈舞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最过分的是,他还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叫工作方式)写成书,书名就叫作该死的《每周工作4小时》!
没错,不是“每天”,而是“每周”!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教唆人们对“勤奋”保持警惕的新新人类宣言。
在作者Tim看来,“这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每周都拥有同样的7天,他们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如今有太多的人们习惯了凡事都把工作放在首位,但过度工作反而会导致失去重点,更多的工作时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拿书中的一个小例子来说。少年时的Tim打工做电话促销,没干几天就发现了一个可以每天偷懒7个小时的大秘密。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只有在早上9:00~9:30和下午4:30~5:00这两个时间段去拨打“潜在客户”的企业电话,销售的业绩却一点儿也不比那些每天守在电话机前8个小时的同事们差!
因为只有在这两个特殊的时间段里,促销员的电话才可以跳过尚未到岗(和已经离岗)的秘书小姐的隔离,直接打到勤奋的企业负责人的耳朵里!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Tim详细介绍的各种各样例如时间管理,例如外包和授权,例如编造理由欺骗老板批假(这样你才有机会证明“在家的工作效率比在办公室好”)的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把尽可能少的时间放在工作上”的终极目标,从而拥有更多的时空去体验那些被大多数人留着“退休以后”去享受的美好生活。
有意思的是,我个人正好是用了大概4个小时读完这本书的,恰恰是Tim一周中“规划”给工作的那点儿时间。接下来,我就可以按照Tim的经验,大张旗鼓斗志昂扬地动手改变自己的生活吗?未必。
我想,大多数的读者都会和我一样,看完书感慨一番,然后一切照旧。
不是方法不好,只是恐怕我做不到。
准确地说,我们常常会想当然地相信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到。
就像韩寒是个传说,刘翔是个传说,麦克尔·杰克逊是个传说,一本小小的励志图书,不过就是告诉我们这世上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至于我们自己,还是规规矩矩地按照普通人的普通方法讨生活比较保险。
“这世界上99%的人都认为自己不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于是他们的目标就很现实——中庸。于是,这种‘现实’目标的竞争程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