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一下,员工走一步,不推不动,问题真的全在员工自己身上吗?实际上,管理者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不可忽视。
直线管理咨询的营销顾问整理出这几个常见的管理“深坑”,看看你是不是也掉进去了:1.指令不明,要员工自己体会;2.管理行为单一,不能“因材施教”;3.不能用人所长······
职场中明明做着差不多的工作,为什么却有人能够脱颖而出?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一条重要结论——“多一盎司定律”: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
职场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较强执行力的人,往往能能赢得机遇,获得快速成长。很多时候,人和人的差距就在于“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这个道理用于员工自我教育完全没问题。学会创造性的完成任务,对领导交办的任务,按照要求完成后,多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还有什么能做的。成全领导,就等于成就了自己。但对管理者来说,如果也只把眼光盯着员工,期待他们的自觉自动,不仅不现实,更是一种管理失职。因为,影响员工执行力的两大因素:一是员工本身,二是员工的直接上级。管理者对员工执行力的提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板”的管理责任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指令不明
工作中,领导夸奖员工时爱用“悟性高”“善领会”等词,但其实这些“夸奖”的出现,恰恰说明一个问题:领导的指令不清。正因为不明,员工才需要暗自揣摩体会。但老板事后考核的指标却不止于此,除了商品,还有商品质量、数量、价格、未来销售策略等等,未说出口的隐性目标。职场不是情场,一般情况下,做或不做什么,不该依赖于员工的悟性高低,猜来猜去猜个明白。目标是什么,多久时间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指令下达应清清楚楚,明白无误。指令发布越明确,越能有效减少执行偏差。
正是基于此共识,SMART原则即目标管理,自问世60多年来才一直被优秀管理者们所推崇。它强调: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达到的、可以证明和观察、具有明确截止期限的。这一原则的实施,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也为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
依靠员工悟性来提高执行力的做法,在组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二、管理行为单一
首先要明确一种观念,即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为下属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使他们更具效率的完成组织目标。所以,员工有员工的绩效任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同样应该产生绩效,而他的管理绩效最终要体现在下属的成长中。所以,领导权变理论中,特别强调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成熟度、发展阶段及工作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领导行为,以激发员工绩效。
精细化管理|管理者的行为艺术
具体来说,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不同需求、愿望及能力特长,针对不同成熟度,明确他们能承担的工作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员工指导培训。对有意愿进步的员工,如果管理者能对其工作中慢半拍、不到位等行为及时反馈或指导,就不致使其长期浑然不觉。如今能力停滞不前,效率低下,对企业来说,何尝不是人力浪费?经过此事件恍然大悟才明白症结所在,纵然说明个人悟性低,同时,也是管理者失职。
三、不能用人所长
“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具体到组织管理,就是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陈春花教授举过一个例子:有个管理者对部门的一个员工很有意见,觉得每次批评对方都有一堆理由替自己辩解。后来公司的人力资源顾问在谈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