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缺乏“成长思维”
给个人和组织都带来很大挑战
一般意义上,成年人的个人成长,有几个不同的层面:身心上、知识上、技能上、职业上等;也有不同快慢的阶段,青年时期较快,进入中年以后成长趋缓,乃至衰年停滞。
所以从普遍意义上讲,由于种种条件的变化,人到中年以后,实现持续个人成长十分不易,此理东西方皆然。
当一个人内驱力不强,不在意职业生涯发展,又没有担任一个组织大小团队领导角色的情况下,个人成长进入瓶颈期,一般不会带来多方面的大问题。
但若因机缘巧合,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商业组织的领导者,个人成长出现停滞,则会给工作和组织带来很大的挑战。
这类挑战,可能会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身心的成熟度,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如同理心程度较低,较易情绪化;
二、学习意愿及能力下降,导致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准备不足,例如依靠营销和产品创业的企业家,对于其它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
三、技能方面,尤其是软技能(softskills),如沟通能力和领导力应对人际工作要求明显有困难;
四、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缺少某些方面的经验积累,致使解决管理难题时看不到关键点,也提不出有价值的疑问;比如一位企业接班人,被过早提拔到掌管全局的关键职位上,却并没有具体管理销售或生产运营方面的经验。
以上提到的挑战,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比比皆是。
若是在层级较低的职位上,上述缺陷相对容易被分权给能干的下属或上级干预所弥补。但如果这些问题,发生在企业家或企业高管们身上,则会对企业的顺利运作和发展,造成严重障碍。
所以,企业家或高管极为需要突破个人成长的平台期。而走出瓶颈期,最重要的就是持续学习的意愿和学习能力。
Part 2
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
“持续学习”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在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皆有阻碍我们提升持续学习意愿和能力的不利因素。
从中国社会来看,存在着阻碍个人成长的文化根源与社会基石,体现在传统思想资源的破坏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失衡。
其一、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社会,但中国文化传统里最主要思想资源的来源——儒家,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所以,传统的中国社会精英有“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实用理性精神。
当代中国的一些特殊历史事件,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价值被破坏殆尽,以致今天很多人的精神价值层面缺失,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个人成长的现象,相当普遍。如频繁跳槽而不顾职业记录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
其二、 由于学校教育从方法到内容,不注重常识和逻辑的问题,离开学校后许多人已养成固定思维习惯。对人和事物的判断,往往不是从常识和逻辑出发。
这种教育问题对企业人才的影响,就表现在很多企业从CEO到中层管理人员,在解决工作问题时,运用常识和逻辑分析的能力不够,进而影响学习提升的效果。
其三、学校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时,比较注重课本知识,对如何与人平等沟通的理念和技能的训练却比较忽视,沟通能力培养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
于是,一个可悲的后果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人,重要事项上不敢表露真实意见又不善于征求反馈,人际沟通技能普遍都比较弱。
而相当多的管理问题,实际上是沟通的问题。沟通技能弱,对企业的发展、管理团队、个人学习成长,也构成了一个瓶颈。
从个人层面来说,亦存在着妨碍终生学习的深层原因,表现在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的欠缺上。
很多企业家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