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追求日益由“物质”转向“精神”,企业员工也更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以人为本”“以德为本”的经营探索在企业中逐渐铺开。前日本盛和塾大阪分塾发起人代表、日本宫田运输公司社长宫田博文先生从“以心入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全新的经营实践。
为什么明明待遇有了改善,员工却不肯留下来?也许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01用道理来管理只会带来“被强迫感”我们总是依赖所谓的道理。
期待设定机制A,就可以产生变化B,从而得到结果C。
譬如,大家都认为只要制定目标,实施管理,就能提高效率,产生更好的结果。那些号称“咨询专家”的人对处于业绩上升期的中小企业或创业型企业常提出类似的建议。
从事家族式经营或依靠创业方式经营的企业,很容易被外人指出存在的“浪费”,经营者和现场主管也深以为然,从而接受这些建议。
但是,这些企业一旦实际尝试外来的做法就会发现,这些措施即使能够产生短期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却并不理想。
因为,每家企业原本存在的工作乐趣变淡了。
每当上级加强管理时,现场工作人员就会产生一种“不得不按吩咐做事”的被动感,于是,工作本身的乐趣便减少了。
按吩咐完成任务就行—这种工作方式使新的创意不断消失。在刚刚加强管理的阶段,作业效率的确会有所提升,短期报表的数字也会有所好转。
但由于来自工作现场的改进方案减少,从长期来看,业绩将呈现发展滞缓或下滑的趋势。这时,经营者和现场主管就会寄期望于更高明的“道理”。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只要优化数字目标,实施更严格的管理,更频繁地审查进度,就能扳回业绩。
但是,仔细想想就明白,这是恶性循环的开始。
一旦现场人员感到“必须按吩咐做事”“必须向上级汇报好结果”,就会变得被动消极,“被强迫感”就会变得强烈。
结果,基于现场的创新、针对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思索、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和行动力都将偃旗息鼓。
最终,经营状况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呈现恶化的态势。于是焦躁的经营者进一步强化管理,让整个组织变得更加死气沉沉。
02比起命令“帮帮我”的姿态更重要
自上而下、单方面的推动,无法让做事的人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像我刚刚就任社长时所做的那样,集中管理人员,举行干部会议,追究数字责任。
管理人员感受到来自经营层的愤怒和危机感,并将这些感受带回工作现场,传递给员工,企图使员工紧张起来,但并没有多大效果。
因为,对于现场的工作人员来说,经营层的焦虑和愤怒离他们太远。
无论环境多么严峻,拿时薪的临时工大婶工作时间一到就打卡回家,这是她们理所当然的权利,管理者不应指责,更不应感到失落。
然而,当交货期真的迫在眉睫的时候,现场管理者的内心还是希望她们能留下来加加班,帮帮忙。
这时,管理人员只需要践行“有了困难你就喊”,对经营层和现场人员发出求助信号就行。
不是发号施令,指挥“你这样做,他那样做”,而是大喊“我有困难”“我需要帮忙”。
通过这样毫无顾虑的求助,“全体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伙伴意识便能普及开来。于是,不论兼职的阿姨还是驾驶员,都会主动开动脑筋,琢磨自己能做什么贡献。
不是驱使人行动,而是思考“人怎样才乐意行动”。我想,从这个视角思考问题,才是管理的本质。
与其强制要求、强行推动,不如缔造互帮互助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口号是“有了困难你就喊”。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