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德尔·哈特有一部不太为人所知的著作,叫《山的那一边》。这个书名来自著名的威灵顿公爵,就是那位在滑铁卢之战中打败了拿破仑而名留青史的英国元帅。
威灵顿公爵有一位挚友叫约翰·威尔逊·克罗科尔,是英国第一任海军部长。
有一次,威灵顿公爵和克罗科尔一起旅行,因为旅途漫长而无聊,两人就以猜测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地形来消磨时光,而威灵顿公爵屡猜屡中。克罗科尔非常惊讶。
威灵顿公爵就对他说:“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了猜测山那边的情况,我付出了一生的精力。”
利德尔·哈特说,“山的那一边”,在军事上,就是指分析和判断对手情况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只有在久经沙场的老手和高手身上才能看到
军事理论家若米尼讲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如果要我考选将才的话,对于能够把敌人行动判断得清清楚楚的人,我会把他列入第一名,而对于深通战略理论的人,则摆在次一等。因为这种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应用起来却非常困难。”
不幸的是,尽管几乎所有的将军都知道“知彼知己”的原则,但真实的战争历史无数次地验证了“知易行难”这句格言是多么的正确。
滑铁卢之战当天早上,拿破仑信心满满地对参谋人员说:“我们获胜的机会至少是百分之九十,而失败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十。”
在他眼里,威灵顿公爵的杂牌军不堪一击,只需一拳就可以将其打得粉碎。结果是,拿破仑输掉了这场战役,然后输掉了整个帝国。
当希特勒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时,得到了几乎所有高级将领的支持,包括号称最具有战略头脑的曼施坦因。而事实上,巴巴罗萨计划依据的全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在那一天,德国在二战中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
国民党发起内战时,做过战略评估。在对双方的军队规模、装备水平、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比较之后,陈诚给出的判断是国军占据绝对优势,三到六个月即可解决中共问题,而何应钦的评估结论是需要两到三年。
蒋介石选择了陈诚的判断。三年之后,战败的国民党被赶到了台湾。
麦克阿瑟也不能幸免。仁川登陆之后,著名的美国专栏作家约瑟夫·艾尔索普来到麦克阿瑟身边,向他发出中国可能参战的警告。
麦克阿瑟嗤之以鼻:“艾尔索普,实际上如果你还准备待在这儿的话,我觉得你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但是,最终麦克阿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样的错误数不胜数,可以列出一大串。人类总是不断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对手打那些错误的战争。失败的结局往往是因为错误的决策,而错误的决策又往往是因为错误地认知和判断了形势。
看不清真相的根源
为什么这么多战略认知会错得如此离谱?
这当然跟战争本身有关。战争的特点是复杂、易变、模糊、不确定,用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话来说,军事行动所根据的因素总有四分之三隐藏在迷雾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认知本身确实不容易,永远会有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
1. 高估自己
不过,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复盘上面讲到的各个案例就会发现,在这些错误认知的背后,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决策者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而过度自信从来就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优于平均效应”,也就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要超出人类的平均水平。
有学者做过一个研究:他向1000名工程师发了调查问卷,请他们评估一下自己和同行的业务水平。你猜结果如何?超过33%的工程师认为,自己的水平处在行业的前5%。
企业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多项研究表明,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只有33%,也就是说失败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