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不存在团队合作这种漂亮话,我们需要的是在“个人表现”的结果中产生的“团队默契”。
我们之间不存在团队合作这种漂亮话,我们需要的是在“个人表现”的结果中产生的“团队默契”。—《攻壳机动队》
1/5 团队合作的阴阳两面
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一个最欢迎个人英雄主义者的地方,一定是学校了。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都是彻彻底底的单兵作战,没有任何人能帮助你,也没有任何人能拖你的后腿。
所以,很多职场新人都有被领导批评为没有“团队精神动,一旦发现别人的小动作,又觉得自己吃亏了。
有一个公式:团队业绩=成员能力+人岗匹配+协同工作。
从积极的一面讲,“协同工作”可以比单打独斗创造更高的效益,是一个“正和博弈”,所以人人离不开团队合作。
但到了业绩评估时才发现,“团队配合”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很难评估,主要还是看“成员能力”。
更糟糕的是,一到利益分配时,由于部门的“总蛋糕”已经定下来了,这下就变成了一个“零和博弈”,只见“抢功劳”和“甩黑锅”齐飞,团队平时在工作中积压下来的矛盾,就此爆发。
很多人到此时才明白,所谓的“团队配合”是指在团队配合中突出个人的作用,所谓的“协同绩效”是指利用团队资源实现自己的业绩。
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
如何理解“团队意识”,如何平衡团队配合与个人工作能力的关系,还要从最核心的“工作流”上入手。
2/5 团队合作为什么总是走向灾难
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人,看到下面的漫画都会会心一笑。
团队合作基本上以“工作流”的形式进行,一般人对它的印象不太好,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的“工作流”体验都很糟糕,反而激化了人际矛盾。
工作流上的关系有三种:一是统筹协调,二是监督支持,但最主要的,还是“上下游关系”,比如记者采完稿给编辑、商务拓展找到意向客户后给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向程序员提产品需求,等等。好的“工作流”就是把“工作原料”一步步地变成工作成果。
大部分的工作合作关系中,都有主动请求与被动配合的两种角色:有上游主动,下游配合的,比如服务员报上菜单,大厨才能烧菜;也有下游主动提需求,上游配合,最后由下游审核的,比如产品经理对产品功能提出改动需求,工程师执行完成后,交给产品经理审核。
如果真的按工作流顺利跑下来,那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年终考评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
实际上,很少有任务能照着设计好的“工作流”顺畅地跑一遍,每次不是这里沟通出了问题,就是那里多了意想不到的需求。整个流程,上下游在不同阶段中,主动与被动的角色会交换好几次,比如工程师觉得需求不明确,工作被打回,产品经理觉得又有新需求补充,要调整方案。
甚至可以说,“没有意外”才是让人感到意外的事。
更令人头疼的是,主动与被动的工作状态,并不完全取决于业务流,跟人的职级资历、工作习惯、工作能力都有很大关系。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明知需求发生变化,有些人也不会打破“工作流”立刻通知团队成员,一定要等到同事的工作做完了,才告诉大家这个噩耗。
在团队配合中,如果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工作流,结果无非两种:一是“流程有问题”;二是“对方能力差”。
再加上前面说的,想要在“年终评估个人绩效”时,放大自己的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多给工作流上的伙伴“挑刺儿”,别人多承担一点责任,你就多一点业绩。
流程不但可以用来抱怨,更重要的是“保护”自己。比如说,如果你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