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游客来到了一个小镇,镇上一家商店橱窗上的广告不仅写错了字母,而且语法不通。游客走进这家商店,问老板:“您橱窗广告的字母是错的,而且还语法不通,难道一直没有人告诉您吗?”
“不瞒您说,其实我是故意的。这样写,人们都认为我是个笨蛋,都来我这里买东西,以为能趁机捞点便宜。多亏这个广告啊,它为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老板得意地告诉游客。
故事告诉我们:
1.出丑效应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回归,人们往往更偏好那些成就突出又很真诚、值得信任的人。
2.不能因为有出丑效应而追逐出乖露丑,理想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先追求优异,再听凭自然。
01 精明而带点小缺点的人最受人喜欢
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一个人当然是越完美越好。然而对于旁人而言,他们更喜欢完美中带一点瑕疵的人。所以,在某些时候,大智若愚不失为一个交际良策。
1966年,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教授找来了48名大二学生做了一个关于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的实验。他把4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这些学生看,然后学生从这4个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一位最不喜欢的。
这4段访谈录像内容如下:
第一个接受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面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的态度非常自然,谈吐不俗,表现得非常有自信,没有一点羞涩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现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第二个接受访谈的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不过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有些羞涩,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表现得非常紧张,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还将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
第三个接受访谈的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面两位成功人士那样有着不俗的成绩。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虽然不太紧张,但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发言,一点也不出彩。
第四个接受访谈的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第二个人一样,他也把身边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想知道测试的结果吗?最不受测试者们喜欢的当然是第四位先生了,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可奇怪的是,测试者们最喜欢的不是第一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位那个打翻了咖啡杯的先生,有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这就是出丑效应。
02 你太“非人类”了,我不想跟你玩儿
对于那些比较成功的人而言,一些微小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相反还会提升他们的真诚感与可信任度。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过于完美,几乎难以从他身上寻到一个缺点,人们就会觉得他不够真实,毕竟缺点是人性的衍生品,看似十全十美的人反而降低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可信度。
在教授的实验中,第二位那个打翻咖啡杯的先生,虽然小有“出丑”,但这反而正面放大了他的魅力,并让人从心里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
在人们的意识里,往往奉行这样一个法则:绝对的完美才能够在下属面前建立绝对的权威,才能够保障绝对的服从。
然而,出丑效应却颠覆了这一逻辑常识。出丑效应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回归,人们往往更偏好那些成就突出又很真诚、值得信任的人。
项目管理也是如此,真诚可信的项目经理更能使团队成员产生情感共鸣,增进彼此之间的亲近度。因此,对于项目经理而言,事事苛求完美虽然是一种优秀品质,但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适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