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明确边界,才不至于项目进行过程中目标偏离,需求蔓延。对于甲方最终客户来讲,明确边界就是要明确最终提交的产品或者服务。
在项目的合同或者工作说明中会有对最终成果的说明,但这些说明往往过于粗糙。为此,项目经理需要经过需求调研和确认来细化这些条款,才能确保和客户真实的需求一致。
项目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甲乙双方对同一个需求的不同理解。甲方希望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交付成果,乙方希望用低代价完成最低程度质和量的交付成果。显然,这是一种结构性矛盾。
人都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立场来描述需求。如何整理需求,识别出需求后面的业务动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项目管理者不可回避的挑战。
美国科研人员曾对人的自我认知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对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宣称,实验目的是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应。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被拿走了。
关键的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事实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没有任何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就是著名的伤痕实验。实验说明,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其真正出问题的是自己。
项目管理者需要注意,在需求调研前一定要想象一下和对方会谈十分愉快的场景,不要先入为主地假设甲方有多么不配合。要想象一下对方被你的态度和专业素养所征服的感觉,反复想象,直到这种感觉十分清晰,甚至能想象出具体说话时你的表情、动作等细节。
迪尔伯恩和西蒙请23位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来阅读一份描述某一钢厂的组织与活动的综合案例。23人中6人分管销售工作,5人分管生产工作,4人分管财会工作,8人分管总务工作。让每名管理者写出在这一案例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结果,掌管销售的经营人员中有83%的人认为销售最为重要,而其他人中只有29%的人有同样看法。
在环境中,参与者所感知的方面与他所承担的活动和目标有着明显的联系,一个群体对于组织活动的知觉会有选择性地与他们所代表的既定利益相一致,这就是“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往往导致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
一个最常见问题是,项目管理者在需求调研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解决方案,在双方会谈时往往根据内心的方案来听对方讲述,从而忽略了对方语言中真正的“痛点”信息。
为了防止自己选择性知觉,需求调研人员可以利用录音笔把访谈对话录下来(前提是征得被调研者的同意),回头组织项目组共同分析其中含义,获取真实需求,挖掘痛点。
我国古代早就有“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