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来”的状况。
而这些具体场景式的案例却能直接浮现在脑海中,产生联想和类比,从而减少犯错的机会。
4. 成长的故事——看到发展的希望
相对于前面三种故事,恐怕企业员工们更喜欢听的是这种故事。
每个人都渴求成长,也希望看到这个企业里有成功发展的案例,从而给自己信心,也许我也可以呢?
刚入职华为的新员工,会听到很多发展的故事,例如:工号靠前的员工,分到了多少股份?谁谁谁在非洲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干了5年,现在成了地区部总裁。又有谁谁谁,搞定了一个欧美国家的市场……人都愿意找标杆,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向上的动力,以及发现自己具有更大社会价值的动机。
相反,我接触的一家百亿级的企业,虽然公司品牌很响,市场表现也很好,但新入职的大学生流失率居然高达60%,很多人以为是薪酬原因,也有人认为没有发展机会,还有人认为是上下级关系不好,等等。
其实都不是,新人们是因为能接受薪酬才来的(二本的学生入职4500元,不算低了),那是因为没有发展机会吗?也不是,才工作一年能有多少机会呢?更不是上下级关系不好。
经过了深入分析和调研才发现,是看不到发展,入职不到一年就已经对在此的职业生涯感到绝望。
因为新人们发现,担任中层干部的,没有一个是近8年入职的人员,全部是十多年的老人,并且这些干部并没有给新人们有什么好印象。
所以,发展的故事很重要,看得到,听得到,才会让人富有希望。
都知道一个阿里的故事,20年前阿里有个前台叫做童文红,她在2000年进入阿里巴巴,在公司分股权的时候,连这个小小的前台也分得了0.2%的股权。
当时的马云还开玩笑的跟她说,将来阿里巴巴上市了,市值肯定超过1000亿,到那个时候你就是一个亿万富翁了。
现在的童文红怎么样了呢?童文红确实在阿里待了下来,现在是阿里巴巴的资深副总裁,是菜鸟网络的负责人。
这样的“传说”会极大地激励每一个员工,告诉他们坚持和努力的价值。
当然,员工喜欢的故事,以及企业应该传递的故事,类型远远不止以上四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激发人心。
2
管理者,你怎样用“故事”来培养员工?
塑造故事、传递故事,就是管理者培养员工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管理者要懂得塑造基于事实的场景化故事
企业里传递的故事,一定要基于事实,切勿虚构或吹嘘。
当然这并不是待得久就可以实现的,重点在于她自己的不断学习升级和努力,但谁能想到当年一个小小的前台如今能够这样成功?
基本的故事元素有四点,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就构建了一幅场景,相对教条般的条例而言,更容易记忆深刻,也容易借鉴。
故事中塑造的管理者形象、行为等,必须要与事实一致,因为员工永远在观察中,这对于管理者也是一种监督。
以上四个类型的故事,由管理者,甚至高层管理者来“初步编撰”是最为合适的,层层传递下去,就像“小秘密”一样,让员工觉得有意思、愿意听、愿意学。
2. 利用非正式场合来讲故事
我们发现,爱给员工讲故事的领导都不会太差,至少是一个愿意以平等姿态来进行沟通的领导。
但最佳的讲故事场合却是非正式场合,甚至非工作地点,非工作时间。
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上下级之间更容易拉近距离,让“讲故事”成为一种坦诚的沟通。
管理者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公司的故事,将自己想要传递的观念以这样柔和的方式、更容易让人倾听的方式,清楚地传递给下属,且记忆深刻。
3. 让员工创造和参与新故事
不能只是听管理者讲故事,听多了、仰望久了也就疲倦了,管理者还要善于让员工自己去创造新的故事,去参与新的故事。
管理者要愿意为员工“编写”故事,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员工的“故事素材”,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我与公司共同奋斗的故事》活动、“岗位最佳操作”活动、问题改善活动、“我与公司这三年”(可以任选一个年限来让员工回忆事件)等方式。
让员工成为故事的主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让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意义,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公司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以故事的形式对员工的“参与”进行编撰和公开传递,是一种重要无比的激励手段;
第三:不断产生新人新故事,是企业不平庸的重要特点:保持进化。
我们所在的组织里,有哪些故事可以“挖掘”出来,让我们更富有动力?未来,我们将与伙伴一起,塑造什么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