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组织计划 组织计划是,利用责任矩阵确定WBS中各工作项的责任单位;利用组织图确定报告关系。但是,组织计划结果的具体形式受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制约。(关于项目的组织问题,在本文第五部分解析)。
2、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总是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进行的,前一个阶段的结果为下一阶段提供输入。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第一阶段的结果“系统说明书”,为第二阶段系统设计提供输入;第二阶段的结果“系统设计说明书”,为第三阶段的开发工作提供输入…。
每个阶段实施工作也都要首先做个计划,这个计划是为完成WBS工作包而采取的行动计划,包括:基于各项活动的基准进度计划,角色、职责分配计划。类似于前面讲到的组织计划,角色、职责分配也利用了责任矩阵这种方法,只不过在这里是把职责分配到个人。 项目子产品、产品实际上产生于项目实施过程中。
3、项目控制 项目控制包括绩效控制和变更控制
1)绩效控制 绩效控制目的是使工作结果与计划保持一致。 上面讲到,项目子产品、产品产生于项目实施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持续测量相对于项目基准计划的绩效,以便将实际绩效和基准计划进行比较,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测量绩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挣值测量,一是进度跟踪。而且,这两种方法通常是结合起来使用。
① 挣值测量 挣值测量在西方国家是测量绩效最常用的方法。它综合了范围、成本和进度测量,帮助项目管理队伍评价项目绩效。挣值测量涉及三个关键值:
l 计划值(PV):在规定时间内花费的获得批准的成本预算部分 l 实际成本(AC):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发生的实际成本 l 挣值(EV):在规定时间内实际完成工作的价值 不难看出上述三个关键值是三个关于时间的函数。由于函数曲线呈S形状,所以通常称之为S曲线图。 这三个值提供了评价工作绩效的测量尺度。包括 l 进度偏差(SV):SV=EV-PV l 成本偏差(CV):CV=EV-AC l 进度绩效指数(SPI):SPI=EV/PV l 成本绩效指数(CPI):CPI=EV/AC
② 进度跟踪
进度跟踪是输入实际工作进度,然后与基准进度计划比较,找出各项活动进 度上存在的偏差。利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进度跟踪极为方便、有效。 有了绩效测量结果,接着便是对偏差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决定纠正措施。纠正措施没有什么新东西,都是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方法,比如对进度偏差有赶工、快速跟进(有些书上叫做并行工程)等措施。理论著作上对这些方法的外延问题讲得很多,原因是在采取这些措施时,要考虑可能带来的许多问题,但这些都不是本文所要描述的内容了。
此文章共有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