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软件的实现技术相关度太大,大家会更加偏爱功能点法。
功能点法和代码行法有比较长的历史,也有很多详细资料,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这方法理论上很理想,但实践效果很差,我还没有见到一家能成熟应用并且取得比较好效果的公司。功能点法和代码行法有这样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只适用于数据库四轮马车的操作的项目,高技术含量、创造性高的软件不适用,如游戏软件、计算机负责计算与决策软件等。
2.我们绝大部分项目是需求不明确、设计不明确,并且工期很赶的,这两个方法都无法适应这样的现实条件。需求不明确基本上无法得到软件规模,建筑工程为什么能做到,是因为需求和设计都十分明确了。
3.两个方法的规则都很详细,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和实战才能掌握。
4.由工作规模导出工作量这样的思考方式,难以适用于软件项目。项目组还是习惯列出具体的任务,逐条任务估计时间,而且只有这样的工作方式才能让项目组感觉更加踏实。
Dephi估算法是比较符合大家实际工作习惯,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估算办法。
Delphi法的大致方法如下:
1.找几名资深专家,一起对项目进行WBS,把项目的工作分解为十几条最多二三十条的工作项。
2.全部专家各自估计每条工作项的工作量,并向其他专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第一次各专家估出来的结果可能差异比较大,每位专家听取别人的意见后,重新估算。
4.按照上述办法,各专家反复估算几次,一般次数就是2-4次,各专家估计的工作量会越来越趋近,这个时候取全部专家的平均值。
普遍认为各专家的经验与知识水平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而我的实践经验是:应该让项目组每个人自己来估算,也就是让大家来当专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增加一两名来自项目组外部的专家。
有时候觉得估算这个问题搞得太复杂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是不是太夸张了?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负责该项工作的人自己来估计工作量,微软的由底而上的估算方法就是这样做的,可谓返璞归真啊!
微软由底而上的估算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对项目各项工作进行分解后(即俗称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每个任务落实负责人,由负责人对自己的任务进行估计。这个办法有以下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