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职场人的身上,都带着一张信用卡,记载着这个人的职场信用。卡虽无形,却真实地存在于职场大环境中,影响着你的个人规划,乃至职场生涯。
当前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公司最怕前员工。劳动关系共存的时候,劳资双方难免有些矛盾,有时候是为了薪酬,有时候是为了迟到早退处罚这样的小事。一旦劳动合同解除,员工成了前员工之后,便对公司毫无忌惮。因此,一些公司屡遭前员工的“黑手”。有的前员工毁坏了原始的数据,有的前员工带走了公司最核心的技术……
而有些员工在公司表现不好不要紧,换一家公司“重新做人”;反正是要向公司辞职了,临走时把电脑格式化发泄一下……由于缺乏职业档案、缺乏诚信,职场里鱼龙混杂,矛盾丛生。
众所周知,“职业信用卡”建设在国外已经相当完善,在一些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信用号,个人信用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根底。而在中国,“职业信用”才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
信用是一种隐形竞争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确有一些职场人士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急功近利,进而做出一些违背职场信用的事,比如投递不实简历,违反职业道德等。而在中国的职业发展体系中,绝大部分的职业人还不具备完善的职业档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给用人方造成损失。
如何建立职场信用呢?就个人来讲,从职场人踏入职场开始,就拥有了一张隐形的职场信用卡。这张卡记录了职业人的职场形象和职业操守。不能由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不足,而盲目夸大,不实事求是。表面看起来,小锦的做法缺乏技巧,但正是由于实话实说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因此,从职业信用的角度看,信用比包装价值更高。
为获得心仪的工作,尽可能地描述自己的能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描述和包装的度要拿捏好。如何“适度”而不“过度”,既能遵守职业信用又能有效推销自己,这个很关键。作为求职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招聘员工的角度看,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实现员工职场信用规范的建立、查询、管理,如何落实员工的不良行为记录,甚至如何有效地进行人才风险规避,这些都是人才战略管理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同时,从求职者选择企业的角度看,作为承载职场信用的主体之一,企业的用人记录也要保证良好。拥有不良用人记录的企业,在人才招聘环节可能会出现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