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组织部门几个项目组做了一次拓展活动,在大家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很多我们的“团队”中非常典型的问题。当训练老师在最后总结时,一句“个人意识很强,团队意识淡薄”的评语也让我感触很深,我们的团队在一次简单的拓展活动中,都能曝露出这么多的协作性方面的问题,那么在要求协作性更高的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以及项目上,这些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方面的文章,记得有位大师说“软件开发管理的核心内容,无非是技术、过程、产品、人四个维度,而其中以人的管理最为关键”,大家都知道针对个人的绩效的提升是远远比不上团队整体绩效提升所带来的收益的,但是我们的团队现在的绩效又是什么样子呢?在公司也工作了很多年了,回想起来这种低绩效的表现比比皆是。举个典型的例子吧:
比如,有一个项目需要解决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可能需要两个小组合作处理方能解决,项目经理好不容易把两个小组的负责人约到一起讨论如何合作,往往开会的场景是这样的:项目经理简单介绍一下需要处理的问题的情况,下面的人马上就开始发言了,“我们先分一下工,谁做这块?”,“这个事情A组之前做过,可以参考处理,我们组协助一下就可以了”,“我们XXX项目上现在也很忙,抽不出人来”,“我们只做XXX部分,剩下的B组安排人处理吧”······相信这样的会大家都有参加过,结果大家也肯定见过,要么7、8个人讨论了3个小时,最总由于资源问题,这个事情要推后处理,要么经过3个小时的“PK”,两个小组各自获得了部分任务一肚子意见各回各家,等等还有很多其他的结局,但是最终这个事情大多数情况下肯定还是处理了,但是从消耗的成本及进度、质量上来考评,可能就不那么理想了。
回顾这种事情,首先事情肯定是要做的,而且是两个小组来协作处理,既然是这样大家之前开会讨论的就应该是如何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或者计划,而我们往往是一开会就讨论分工,大家都想自己少投入些,别人多投入些,正是这种团队内部的博弈心态的高涨,让我们的协作能力如此的低。
前段时间路上碰到一个同事,打招呼问他去哪,得到的回答是“去和XXX部门PK”,无语,目送着这位看似要上战场的朋友进了旁边嘈杂的会议室,想必又是一场“恶仗”。
上周在做拓展活动总结的时候,也和大家聊起来这个话题,“我们目前项目组或者部门,到底是一个团队?还是一个团伙?”,虽然说他们都是“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但是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比如:团队在共同的目标前,个人利益应该是在整体的利益之下的;团伙往往是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团队中讲的是彼此真诚、信任和敢于托付;团伙往往是相互猜忌、防范和分赃不均。
试想当一个组织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时,这个组织机会发挥无限的潜在能量。这些能量必须是每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当组织中的每个人成员都愿意发挥自己无限潜能时,这个组织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可以集聚在一起,发挥更大的效能。同时这样的组织也是“组织粘性”非常高的。这才是一个打不散,拖不垮,高绩效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