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就发现软件的生产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不规范,缺乏管理。后来,人们在软件工程方法学中引入了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软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直至80年代还是没有提出一套管理软件开发的通用原则,软件管理不善的问题依旧在大范围内存在。随着软件开发的深入、各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软件产业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软件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管理学的思想逐渐融入软件开发过程中,由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提出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SW-CMM)便是软件过程管理思想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
CMM的管理思想背景
SW-CMM不仅是一个模型,一个工具,它更代表了一种管理哲学在软件工业中的应用。SW-CMM的管理思想来源于已有60多年历史的产品质量管理。1930年,Walter Sheward 率先提出了一整套基于统计学原理的质量控制方法,这些方法后来经过W. Ewards Deming和Joseph Juran的发展和实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hilip Crosby在《质量是免费的》一书中率先提出将质量管理形成成熟度框架的概念,描述了进行质管实践的5个阶段,表达了质量管理的全部运作。
Deming、Juran以及Crosby等人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在IBM公司,Watts Humphrey和Ron Radice将这种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工程过程,收到了很大的成效。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就是在以Humphrey为主的软件专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以5个不断进化的层次反映了软件过程定量控制中项目管理和项目工程的基本原则。SW-CMM所依据的想法是只要不断地对软件企业的软件工程过程的基础结构和实践进行管理和改进,就可以克服软件生产中的困难,增强开发制造能力,从而能按时地、不超预算地制造出高质量的软件。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但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1924年提出休哈特理论,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1961年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70年代,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即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力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包括以下基本特点:
(1) 全员参加:意味着质量控制由少数质量管理人员扩展到企业的所有人员。
(2) 全过程:将质量控制从质量检验和统计质量控制扩展到整个产品寿命周期。
(3) 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是指应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数理统计法。
(4) 全面控制质量因素:意味着把影响质量的人、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检测手段、环境等全部予以控制,以确保质量。
大多数经营管理者认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