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公司的价值观和使命外,其他所有都可以外包。”这一始于1980年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名理念,如今在全球大行其道。美国大片《变形金刚》里有一段有趣的演绎,被蝎子机器人疯狂追击的士兵被迫用公用电话打国际长途求助,从中东美军基地拨往国防部的电话被转接到印度的呼叫中心,接电话的是个典型的印度男人,印度式的五官,印度式的英语口音,可能是在班加罗尔某个呼叫中心从事着无聊的电信转接服务,他的慢条斯理鲜明对比着现场的十万火急。
好莱坞的轻松调侃中,透露出对“外包”真理的一丝嘲讽。事实上,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印度及其他低工资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对发达国家自身雇员的威胁。3年过去,对外包工业的政治态度只是让少部分人如坐针毡,外包工业在全球以疯狂的速度蔓延。从最初的呼叫中心、报税、软件业务到人力资源甚至财务管理,各行各业的生产与服务都被卷入外包的漩涡之中。
按照国际通用的定义,所有的外包(Outsourcing)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包括IT基础设施外包与基于项目应用的工厂外包(ITO),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据麦肯锡调查,离岸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并通过全球布局应对竞争对手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全球财富1000强中,95%的企业已经制定了公司离岸战略,平均每周有5—10家企业在可能的离岸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
对于外包的种种理论,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削减成本、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诉求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企业对外包跃跃欲试。多家分析机构纷纷预言,外包服务将持续快速增长。“到2009年,IT服务(含服务外包)将是一个整体规模接近800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美国Gartner公司中国区主管洪刚乐观地告诉《商务周刊》。
麦肯锡的估算大同小异,该公司认为,到2010年,总的外包潜在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6000亿美元,其中可实现离岸的达到4650亿美元,而2005年,这一数字还只有400亿美元。
不过,外包的快速发展中也不乏不协调音。与三年前IBM、惠普、埃森哲等频频收获IT外包服务“大单”相比,最近一两年,从外界来看,IT外包的“签单”声音很少。全球外包咨询服务公司TPI公司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承包业务在数量及价值方面比去年同期都有所下降,签订合同业务总值更创下2001年以来最低。按照Gartner研究部副总裁Ian Marriott的观点:“外包工业现已陷入一种个位数增长的模式中。”埃森哲全球外包事务主管Kevin Campbell 也承认:“我们并非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境地。”
这种状况在中国也有明显体现。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海尔等国内企业首批尝试将自己的IT业务外包,曾传递给业界一种在国外已经成熟的IT外包服务也开始被中国企业接受的强烈信号。然而自那以后,几乎再也没有传出国内企业采用IT外包服务的声音。
“专注于核心业务,我们只做熟悉的。”在这个无可置疑理论的指导下,买家(发包方)们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项目交付的表面功夫,而是向承包方提出了从战略决策、财务管理到流程再造等“深入灵魂”的复杂需求。然而实际结果如Ian Marriott指出,“当前整个外包市场的客户满意度只是一般”。根据他任职的Gartner公司在澳大利亚对外包买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买家反馈中,“积极的层面只占31%”。
如果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是买家选择外包的理论基础,那么节约成本,则是让买家付诸行动的现实动力。“在国际外包界,买家有三句名言:We come for cost、We stay for quality、We in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