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暨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
管理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王守清博士
(作者:叶慧婷)
1.目前,我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和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批准由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试办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该学位也成为国内最早的以“项目管理”为专业名称的研究生学位教育。试办当年,全国共有581人报考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最后两校共录取334人,总录取率为57.5%,GCT百分位平均值为65.3分,在当时的38个工程硕士领域中名列第7。
2004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和教指委从全国108家申请新增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点的高校中选择批准了70家高校培养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使培养单位总数增至72所。同年10月,全国报考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考生7116人,实际参加考试5809人,录取3434人。至此,中国的项目管理研究生学位教育得以大规模开展。
2005年5月,全国又有70多家高校申请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单位,8所获批。同年10月,全国报考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参加GCT考试的人数比2004年翻了近一番(从7116人增至12551人),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在短短2年内一跃成为当年工程硕士38个领域中最多的领域。
2006年,全国有16所院校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权,同年10月,全国报考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共有17140人,占当年40个工程领域总报考人数(92833人)的18.5%;录取人数7957人,占总录取人数(47213人)的16.9%。
2007年,全国又有7所院校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权,使培养单位总数增至103所。同年10月,全国报考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共有19814人,占当年40个工程领域总报考人数(98267人)的20.2%,比2006年增加了2674人,占总报考人数的百分比上升了1.7%,录取人数8983人也比2006年的7957人增加了12.9%,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域。
虽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发展迅猛,但教指委当时考虑到项目管理领域属于新兴领域,培养经验与实力尚浅,特别是2006和2007年出现较多无工程背景考生和超低分录取问题,建议学位办采取措施控制规模。2008年6月,学位办紧急发文,限制各校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招生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实施了限招政策。
该政策在控制项目管理领域规模和质量上有所成效,但这种“一人生病,全家吃药”(少数学校不自律,所有学校受限招)的方式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有鉴于此,在全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的研讨和建议下,学位办和教指委调整了项目管理领域限招政策,形成分类限招方案如下:
类别1:GCT排名后2/3或违规(不符合学位办/教指委要求)的培养单位,维持招生限额100人;
类别2:过去连续两年GCT排名前1/3(含)的培养单位,招生限额150人;
类别3:在满足类别2的基础上,如果过去连续两年的录取人数不少于90人,可扩大招生限额至200人。
另外,为鼓励各培养单位积极与职业团体认证合作,以保证知识点覆盖率,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教育水平与声誉,只要已获批准可开展与IPMP®/PMI®的认证合作,且GCT排名未在后1/3的培养单位,将根据学校历年招生情况,扩大招生限额至150或200人。
根据该政策,2009年6月,学位办发文明确,当年23所单位招生不得超过200人,7所单位不得超过150人,其他单位维持不超过100人的限额。
招生调整后,2009年10月,报考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共有15192人,占当年40个工程领域总报考人数95516人的15.9%,依旧位居40个领域第一;录取人数7000人,占当年40个工程领域总录取人数47023人的14.9%,尽管受到招生政策的限制,录取人数还是重登榜首。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不仅市场依旧火爆,招生质量也更上层楼,GCT录取成绩百分位平均值在全国所有领域平均录取成绩下降0.1分的前提下,不降反升,达到了70.8分的历史新高,保持了40个领域排名第5的好成绩,动态控制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
调整后的项目管理领域限招政策已趋合理,得到了绝大多数培养单位的认同。另外,由于教指委鼓励各校与职业团体合作,鼓励引入行业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各培养单位与国内外知名职业团体寻求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借助外力控制培养质量,形成独立和客观的社会评价机制,有利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保障和国际认可。
为更好地控制申请新增工程领域培养单位的质量,进一步发挥领域专家的作用,教指委于2008年对申请新增工程领域学校的评审工作采取领域专家通讯评议、教指委评审的方式进行,领域评议专家则由领域协作组组长负责组织。2008年,全国共有4所高校申报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权;2009年3月,有7所高校申请;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取消申请新增工程领域原先所需要的支撑学科硕士点的授权批次要求后,又有31所高校补报申请,但最终只有1所大学获得了学位办批准,使培养单位数达到104所。
2010年1月,全国又有47所学校通过教指委申报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权,鉴于经过2008年以来的招生政策调整,项目管理领域在市场火爆的前提下,仍然保证了优秀的生源质量,而且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指委的指导、协作组的努力和培养单位的配合下,加上6年的培养实践和完善,项目管理领域的培养和质量保证体系已经建立和完善,最终21所获得学位办的批准。同年7月,国家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学位办下放了审批权力,通过各省/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自主评议并上报学位办审定的方式,最终又有36所学校获批。至今,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又一次高涨,全国现共有161所院校获批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学位办继续对项目管理领域实行动态招生限制政策,遵循原则不变。结果,27所学校2010年招生不得超过200人,16所学校2010年招生不得超过150人,其他学校维持招生不超过100人的现状。总体来说,所有获准与职业团体认证合作的学校都根据自身历年招生情况的不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扩招,这也表明了教指委对于鼓励各校与职业团体认证合作的态度和导向。
2.我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课程领域与PMI®开展了哪些合作?
答:协作组自成立初期,就与PMI®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2005年11月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承办的协作组会议上,协作组就邀请PMI®派出其GAC董事会主席介绍GAC认证及其已认证国外大学同行分享其项目管理学位教育的经验。此后,协作组与PMI®特别是GAC在很多活动上都有合作,并开始探讨认证合作。但因为GAC认证只针对各校的学位课程(Programme)而不针对学生个人,所以在探求合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比较大,迟迟没有达成统一的合作框架。但在协作组的鼓励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MEng(PM))在2007年10月19日通过了GAC认证,成为当时中国所有具有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中首家通过认证的高校。2011年9月7日,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的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工程管理工学学士(BSc(CM))、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硕士(MSc(RE&C))、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MEng(PM))、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PhD(RE&C))和北京邮电大学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MEng(PM))也通过了GAC认证,其中清华大学的工学本科/硕士/博士是科学学位通过认证的国内第一家高校。
经过协作组和GAC双方的继续努力,终于达成了合作协议,教指委于2008年3月7日与PMI®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双方认同PMI®对项目管理学位进行国际认证的价值,教指委将本着志愿的原则,鼓励中国高校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课程计划通过PMI® GAC的认证,以促使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建设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升中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水平和声誉。通过PMI® GAC认证的中国高校项目管理课程计划的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在申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PMP®)认证时,将获得1500小时“项目管理经验要求”的减免;PMI®还同意对在2009年12月15日前提交认证意向书的院校免除申请费和认证费,且获得认证后的年度维护费以目前的国际统一标准(1000美元/年)减半收取。2009年12月8日,双方代表又共同签署了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PMI®开展认证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修正文件,将上述可以免除申请费和认证费的意向书的递交截止日期再延长2年,即截止于2011年12月15日。
2010年3月,PMI® GAC董事会在美国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建立中国专家委员会(CRC)的议案。在协作组的帮助下,PMI®征集和确定了CRC专家人选,并于2011年3月24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了PMI® GAC中国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委员会会议,正式宣布了CRC的5位理事和6位委员名单,5位理事分别是林少培(主席)、王守清(副主席)、欧立雄、张斌和陈晓升,6位委员分别是丁荣贵、张水波、王幼松、姜连馥、明新国和陈宇。CRC专家将负责参与今后中国高校项目管理学位课程的GAC认证评估工作。
协作组还协助PMI®分别于2009年12月和2011年3月举办了两次GAC认证研讨会。
3.如何保证我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的质量?
答:目前,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共有包括项目管理在内的40个领域,为了更好的指导、组织和协调各领域培养单位,推进工作改革,保证培养质量,并促进领域特色形成,学位办和教指委于2004年6月,批准建立了全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协作组由学位办批准的全国所有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组成,目前成员共161家,由清华大学任组长单位(挂靠土木水利学院建设管理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天津大学任副组长单位,下设七个区长单位。
协作组作为全国半官方学术性义务组织,上传下达,起到各培养单位与全国教指委之间的桥梁作用,也正是通过协作组的各项具体工作,逐步建立起我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协作组已开展的工作如下,都是为了保证培养质量:
(1)制订全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框架
(2)制订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3)开展与IPMA和PMI® GAC的认证合作
(4)编印工程硕士教育项目管理领域发展报告
(5)举办了12次师资培训和教学研讨会
(6)承担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如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师职业资格管理体系调研报告》 《职业资格认证有关概念和法律政策》
(7)组织核心教材的编写工作
《项目管理案例》,南开大学戚安邦和天津大学张连营主编,已出版 《项目管理案例》,清华大学强茂山主编,已获批 《项目计划与控制》,清华大学王守清主编、浙江大学卢向南和北京化工大学孙军参编,已获批
(8)协助教指委监控培养质量
(9)建立和维护协作组网站(www.meng-pm.org),加强交流
4.我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课程领域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
项目管理是一门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新兴专业学科,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虽然我国的项目管理学位教育目前进展迅速,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缺乏具有项目管理实践经验且授课效果好的师资,造成所授知识与应用脱节,这是目前,特别是过去几年我国项目管理学位教育中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协作组每年举办核心课程的师资培训会,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对其他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与项目管理相关的自主研究和应用成果不多,特别是没有太多针对中国文化、传统、社会/政治/法律/金融体系等特点的研究成果,自主研究和应用成果的缺乏反过来又制约了项目管理学位教育工作和学科发展。协作组已开始考虑和鼓励各培养单位加强研究交流,并拟在将来几年把工作重点放在这方面。 对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研究缺乏,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质量标准、评估体系等细节问题缺乏研究,尚没有形成反映各校优势、结合行业应用的特色教育和培养模式,协作组积极鼓励各培养单位与专业团体认证合作也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措施之一,并已引导和鼓励有关培养单位开始教学改革试点特别是学位论文模式和形式的改革,以强调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Guide?指南)》和IPMA的《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Baseline (ICB)》等标准已成为许多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的重要内容。
但是,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通过数年的发展和调整,一方面,积极与国际权威行业团体的资质认证合作,不但加强了与国外同行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大纲和教材等方面的交流,还通过认证合作加强了社会相关行业团体对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参与、监督和评价,借助外力控制培养质量,形成了培养单位的品牌和质量意识,突出强调了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促进工程硕士教育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水平和声誉;另一方面,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拥有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拥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丰富的生源保障,拥有各培养单位的积极推进和创新改革,这些都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信只要在突出培养质量和教育特色的前提下,继续稳步、适度的发展,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教育工作一定可以取得更大成效,所培养出的学生更能在实际项目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社会上对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
5.针对希望学习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的学员,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答:建议学员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行业、性质和岗位,报考最合适、最对口、工作所在地的协作组成员单位高校;报考前尽量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因为项目管理是与行业非常密切综合学科,虽然学位办要求的报考要求是本科毕业后至少3年的工作经历,但建议积累更长的特别是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经历;上课时除了要认真听老师讲解,还应带着工作中的问题,课后自己多看相关教材和资料,积极主动思考,并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做论文时,应尽量结合自己工作中的问题选题,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应用问题;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断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并利用各种机会如参加会议、发表论文、写书、提供咨询、做讲座和培训等,总结、交流和分享项目管理知识,甚至把中国的项目管理经验传播到国际上,为完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