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家企业名下还拥有自有建造师。在社会建设链条中出现的建造师将完全是自由人,他们只属于自己,没有固定的东家,可以任意流动。他们将以专业类人才的身份在社会人才中心里拥有一份详细的个人档案,其中包括他们不断丰富的建筑履历。而有所需要的企业自会籍由这份档案找到他们,从中挑选最适合的人担任一个短期的任职并为此给出一个合理的价钱。反之,建造师也同样可以通过发达的互联网络得到企业的用工信息,推荐自己去参与某一个工程。总之,建造师和企业之间将不再有从属关系,而是绝对双向选择下的经济结合。……”
这当然是个猜想,在目前。
但是在未来它有50%的可能会成为现实。
为什么不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人才流动本来就是企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今天的外企和私企,人才同企业的双向选择互有默契,而国有企业向着人才可进可出可流动的方向也已经努力了许多年。现在我们再谈人才流动,其实是在谈一个早已经起步了的进程。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个进程本身是没有限度的,并没有必须在某一个企业集团内部流动的约定,既然这样,建造师走上社会,割断同企业的隶属关系这一条脐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存在而存在,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冲击下,中国很多企业都亲身经历过裁短管理链条这个阵痛并从中受益。其实人才管理也不例外,最有效的流动必将是最扁平化管理下的产物。而不是市场和政府籍由企业,母企业再籍由子企业、孙企业这种繁冗厚重的层进式管理。更不是管他的“婆婆”越多越好。项目是成本中心、利润之源,企业想要获得效益必须尊重项目,而尊重项目事实上就是想方设法更科学地发挥建造师的管理才干。建造师作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又是保障工程项目功能、质量、安全、进度、成本、节能环保目标实现的重要岗位与责任主体。以经济利润的名义发言,在项目赢利过程中建造师是主角,而不该是管理神经重重分叉下一个微不足道的末梢细胞。建筑企业和建造师成为经济结合的关系更有利于企业对建造师的制约和管理,有利于建造师发挥出最大能动性,创造出最高的管理效益。
从建筑管理的科学发展角度来看,“法人管项目、财务资金集中管理、标价分离”的出现结束了过去建造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时代,企业能够随时掌握项目的资金情况,从而了解工程进度、管理质量,规避风险,为建造师同企业这种经济结合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目标考评,奖励兑现”刺激建造师狠抓过程控制,用管理提升企业效益,同时也提升个人收益。刚刚出现的新事物——项目风险抵押承包,用建造师个人财产进行风险抵押,整个项目模拟股份化管理模式,上下人众拴成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盈利有赏而亏损则罚,在奖励的基础上又多了一种恰当的惩罚性制约。自此,“奖励兑现”终于可以改写成为“奖惩兑现”,虽然同样是四个字,却多了一层更深刻的含义,为今后有可能实现的项目股份化管理又添了关键的一笔。科学管理,制度落地,金条加老虎,这些将共同奠造企业对自由建造师的管理约束。
现在只有最后一个问题,自由建造师将如何养成?没有了同企业心连心的从属关系,企业不再担任完全的培养人,社会如何对其进行专业培养?想来,这种培养需要过程,而过程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可以概括为“政府规划、行业指导、社会培训、企业推动、市场认可”的原则,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化、岗位要求标准化、企业任用科学化、人才流动市场化、行业管理规范化、队伍建设职业化”的目标。今后将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职业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基础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需求刺激作用,充分发挥建造师自身的能动学习作用。无论如何,一个成功的建造师必须解决好工学矛盾,注重实践,积累经验,树立自身诚信形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升综合管理能力,才是合格的终极职业经理人。这条铁律在任何时候总是不错的。
目前,这只是个猜想,未来也许猜想真的会变化为现实,也许不会。谁知道呢。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未知的时候,适应变化最好的办法却是把假设当作可能,思考其中相对于企业自身的利与弊。不想做义务的人才培养学校,想永远使用第一流的成熟人才,将是企业的新题目,一道很有意思的辨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