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 GCT-ME ) 简介

2010/12/10 22:52:33 |  3466次阅读 |  来源: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已有0条评论】发表评论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简称"GCT-ME"。我国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师职业背景密切相关的硕士学位,该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通过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批准160多个单位,涉及到36个工程领域,共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6万余人,累计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人数近万人。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按照党的“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借签国外先进的考试办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还是坚持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实践。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决定,自2003年起报考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需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入学资格考试,接受综合素质的测试。     在工程硕士专业蓬勃发展,GCT考试构想日趋成熟的形势下,国务院学位办工程硕士入学考试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两段制考试办法,定于2003年开始实施,工硕考试大纲也随之改变。

    所谓两段制考试办法是将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考生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简称GCT-ME),考试包含四个科目:语文、数学、逻辑、外语。考生的“GCT-ME”成绩有效期为两年。具有培养工程硕士资格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考本校工程硕士研究生“GCT-ME”的分数线。今年的考试将在11月1日举行。

    第二阶段,由考生持本人的“GCT-ME”成绩单,到所报考的院校申请参加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自行确定和组织的测试,今年考生只能报1个学校,考试将在12月左右进行。学校依据考生的各项测试成绩和对考生的考察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目前GCT的考试试卷拟由4 部分组成即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数学基础能力部分、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和外语运用能力部分。

    语言表达能力部分主要是以语文为工具,测试考生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考生对字、词、句、篇的阅读、分辨与理解,考察其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特别是运用语言工具对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数学基础能力的试题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背景,重点考察考生所具有的基本数学素养、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考察考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考试主要是考察考生应用常用的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对已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综合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归纳等,引出概念、寻求规律,对事物间关系或事件的走向趋势进行合理的判断与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外语运用能力部分考试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相当于四年制大学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水平,通过词汇与语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题型着重测试考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GCT-ME"试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含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正误辩识、情景分析、数理解题、逻辑推理等。答题形式为选择、填空等。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要求从四个给定答案中选择一项正确答案填入题目所列空缺处,使试题内容完整。考生须从每道试题所列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所选答案均为A或B、C、D的答卷,一律视为废卷。 "GCT-ME"试卷满分400分,共四部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GCT-ME"为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其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两年。

    对GCT-ME这种考试形式以及考试大纲、题型特点、考试范围、试题侧重点等,考生接触不多,而且涉及面广,短时间内如何做好全面的复习是横在考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 发表评论 0条 】


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于1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共0 条评论)..

请您注意·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新闻评论发表的作品,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