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对记者表示,全国这么多孵化器和空间,衡量其优劣有个前提,即形成规模化或聚焦垂直领域。
王斐琴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做了4种分类,划分标准是看由哪种机构主导:第一类,投资驱动型,顾名思义由投资机构主导;第二类,地产驱动型,如SOHO 3Q、优客工场等;第三类,产业主导型,如腾讯、海尔等做空间,更多是从产业角度完善上下游链条;第四类,是现在数量最多的综合型,占比达70%到8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在国外经过了WeWork和YC(Y Combinator)等平台的验证,但王斐琴直言,这个业务在物理空间经营维度的差别并不大,竞争壁垒体现在运营和服务维度。一个空间里有N个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大公司。因此,空间最好先试点,达到相对标准化后再做规模化复制。空间运营强调社群,不仅限于入驻空间的团队,还包括为团队服务的投资、财务、法务等各类服务提供者。空间自身的力量和渠道是有限的,一定需要在行业里找出能达成战略共识的机构,大家捆绑到一起做事。
记者观察
中关村创业大街:这个冬天不太冷
◎每经记者 赵娜
创业风向标、创业圣地、创业梦想聚集地,这些都是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以下简称创业大街)曾被赋予的标签。
3W集团副总裁、3W空间CEO王斐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各种群体和机构聚集在创业大街,这条街给人的感觉是包容、开放、纯粹,其最核心的发展逻辑是经营足够市场化,通过这一两年的发展,这里已经相对完整地形成了创业服务生态。比如,中关村创业会客厅能提供从公司注册、政策服务、人力资源到知识产权等服务,如果初创企业的证件足够全,4个工作日就能办完“四证一书”。
王斐琴还提到,在这条街的运营中,还开创了一个先河,即“一个工位就能注册一个公司”的工商改革,这种事在其他很多城市是难以完成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导向和“总理同款咖啡”等热点事件的助推下,创业大街一时热闹非凡。
1月下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创业大街一位保安那里了解到,这条街不时出现观光团,其中很多是企业组织来参观,特别是夏天,基本上天天都有来的。
如今的创业大街是顺应创新创业发展趋势的结果。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创业大街的前身是海淀图书城步行街,1992年开业的海淀图书城,历经兴起、鼎盛、衰落、升级改造和业态调整,2014年6月,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改以创业大街示人。
我们可以在创业大街上看到,这里的店铺不论是什么类型,几乎都支持微信支付或支付宝付款,聚集的创业服务机构包括:天使汇、车库咖啡、3W咖啡、Binggo咖啡、36氪、联想之星和洋葱投等。
创业大街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其入驻创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共计40家,孵化创业团队共计1791家,其中约600个团队在街区孵化。创业会客厅已累计有超过60余家企业和政务部门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