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提法反映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矛盾。Google上市之前也是“独角兽”,最近这两年,“独角兽”公司比比皆是,但数量众多的“独角兽”是不是都具备Google那样的潜质,业界还是有一些争议,当然也不排除里面有不少公司,确实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个案解读
由孵化器到社群运营 3W如何从“百咖大战”突围?
◎每经记者 赵娜
“中国科技部万钢部长陪同德国教研部长等专程来3W调研了!半年之内,3W迎来了总理、副总理,迎来了诸多国际政要,迎来了无数炙热的创业者,谁说这是最寒冷的一周?创业者的心每天都是热的!”这是1月19日这天,3W某位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一段话。
眼下,3W咖啡成为北京创业大街上一个近乎景点的地标。然而,几年前,3W咖啡处在“最艰难的时候”,穷则思变才想到除了开众筹咖啡馆,还要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3W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许单单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3W能有今天的发展,超出预期。摸索下来的经验是,不轻易放弃也要善于应变,但不能孤注一掷。
3W集团副总裁、3W空间CEO王斐琴称,保守估计,全国目前有三、四千家运营中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此类业务在物理空间维度的差别不大,核心竞争力和真正的比拼在运营和服务上。以一年时间为跨度,这类平台要想突围,那就要形成规模化或者聚焦垂直领域。
孵化器已调整为空间
据记者了解,3W现在的定位是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目标是为后者提供丰富的第三方增值服务。
许单单用一张图展示了3W的主要发展脉络:2010年,启动中国首家众筹咖啡馆;2011年8月,第一家3W咖啡在北京开业;2012、2013、2014年,分别上线运作猎头、孵化器、种子基金业务;2015年4月,3W咖啡获京东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6年,进驻全国。
“3W能有今天的规模发展,是超出预期的,当时就是想给创业者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空间,但是2012年‘百咖大战’,很多创业咖啡馆都倒闭了,3W咖啡也处在最艰难的时候,穷则思变,然后我们想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一步步尝试,(发展)到今天的3W集团。”许单单说,可贵的经验是:第一,不轻易放弃,同时善于应变;第二,小步尝试,不要一次孤注一掷,探对了方向再规模化发展。
“我们之前仅仅做孵化器就太窄了。因为100个创业团队里,真正能够成功的,可能也就那么一两个。以前3W做孵化器需要的很多功能都由咖啡承载,今后会把相关功能都整合进空间里。”王斐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说。
记者沿3W咖啡楼梯一路走到近3层时,看到一个牌子,提示顾客再往上为办公区域。从整个咖啡厅来看,营业区和办公区的界限并不分明,从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创业氛围。
据悉,截至2015年底,3W空间在全国10个城市已实现6个项目运营、9个项目筹备开业,预计可容纳1000家企业。2016年,计划在另外10个省会城市再落地10个项目。
王斐琴说,3W孵化器调整为空间才几个月,这么做的判断依据是,“85后”、“90后”将成为创业主力,这个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群体,对社交和共享的需求更多。此外,除了TMT领域的初创企业,很多传统领域的中小企业同样有此需求。今后3W空间将更注重做社区运营,就是为了让入驻团队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社群运营是空间核心
许单单认为,近年来,国内孵化器数量一跃而起,其质量也良莠不齐。
“2014年也就一千六、七百家,2015年保守估计已经注册、挂牌的大概就有三、四千家,还有各种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就太多了。”王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