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在美国以「战争狂热者」而闻名的Uber CEO Travis Kalanick在谈论起他在中国最大的对手滴滴时眉头紧锁。“滴滴的存在让我每晚少睡两小时,思考如何同它竞争的问题。”他说。
他有充分的理由这么做——他的竞争对手在去年融了30亿美元之后,在中国开始了疯狂的业务扩张和舆论攻势;他们还通过投资Uber在美最大的对手Lyft,将补贴战拉到了北美,令Uber腹背受敌;1个月前,滴滴的投资方腾讯又在微信里关闭了Uber的大量服务账号。
在媒体上,滴滴的CEO程维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在邪恶势力下奋起的反抗者形象。去年底,程维告诉一名记者,2015年7月Kalanick曾主动找上门说“要么接受Uber占股40%的投资,要么被Uber打败。”程维告诉记者,他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直接开战。
“这完全不是事实。” Kalanick说。
“我们要学会遵循中国的游戏规则。”Kalanick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除了更加频繁地公开露面之外,他们还在向滴滴学习补贴,向百度学习政府公关,向阿里学习组织的效率,向腾讯学习创新企业文化,他们试图比本土公司更凶悍、更接底气。这或许可以解释,多数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都栽了跟头,而为何Uber是个例外。
Kalanick称,目前Uber的估值已经超过了620亿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而Uber中国的估值则为70亿美元。一年前,Uber在中国是零,而滴滴占据了99%的份额,而现在,Uber占据了中国35%的专车市场份额。(而根据程维最近一次的公开说法,这个数字是16%)。
Kalanick在去年10月接受美国科技博客《Recode》的采访时表示,“我们确实花(补贴)了一年十多亿美元以上。”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我们感觉好极了。”
————以下是专访的部分内容————
我们不能一直补贴下去,最终需要盈利
通过在中国竞争我们学会了中国的做事方式,即大量投资(补贴)以服务市场。来中国之前我并不知道补贴为何物,我们在美国是盈利的,我们更擅长打造盈利的可持续的城市市场,所以当我们进入中国,我们需要向滴滴学习如何提供补贴。
我们目前在中国已经补贴了数以十亿计的美元。当优步的订单规模越来越大,补贴就很难持续。如果每一单的补贴是4美金,100万订单的时候没问题,10亿订单的时候就很难。我们不能一直补贴下去,最终需要盈利。我们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实现了盈利,在中国我们很接近了。
让市场回到正常状态有两种途径。一是投资市场必须变得冷静,只要有更多的钱投进市场,就会不断看到大量的补贴进入。二是你要做得足够大。所以我希望热情的投资者能够冷静下来,优步擅长通过运营来持续盈利,这是优步胜出的最大机会。
去年我们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份额只有1%,现在已经超过30%
这一切只是开头。
没有哪个市场可以出现「赢者通吃」,而是“赢者能占多少”的问题。互联网市场的第一通常占有60-70%份额,滴滴目前就是这个份额,但一年前滴滴(含快的)占99%,未来份额如何变化得走着瞧。
优步的技术和服务对城市来说有很大价值。我们是为城市而生,我们把技术开发出来,把需求和供应有效匹配,提高效率,这是Uber的本质。
业务取舍
滴滴扩展了很多关联业务,但我们并没有计划成为第二个亚马逊。我们所做的只是五分钟之内提供一辆车。当然,五分钟之内也能同时提供很多别的东西,但你要知道,有些东西人们并不想五分钟内就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