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事实上PGC模式的过时,最受伤的也是BAT这些巨头,这才会在之后有了小米的出现。
所以,在之后,当小米形成势能,其他跟风模仿的手机厂商也难以达到小米的高度,唯有魅族,手机的外形设计确实一流,才能勉强有些扩张的势头。
到这里,笔者认为,O2O的特性,以及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事实上是更有利于创业者的,一些事情能有所把握,在运作O2O的项目中会有些许帮助。
首先,对于补贴的态度,笔者认为补贴抓住的其实是占便宜的需要,如果是其他方面的需要呢?比如上门洗衣,那么针对特殊材质,比如一些皮具的专门的上门保养,那么这部分用户的价格敏感性其实是弱些的,比如上门推拿,那么主打美女推拿呢?也就是O2O创业者事实上充当的,并不是这个RM这个节目整体,特别是许多创业者,在BAT的面前是缺少一档节目的制作“成本”的,也不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创业者无法主导这个行业的服务风向,每项服务的标准,都是由传统规则来制定的,创业者充当的是这个节目处于二三线的明星,正要被推出来的,面对各自市场的产品,从这点上来说,黄晓明告诉你一个道理,高富帅,可能死得更快。
其次,创业者更适合从碎片到整体。笔者上头已经说过,就是O2O恐怕在某些垂直需要,抓精准更容易抢占市场,而事实上,这些中高端市场,用户使用中低端服务的情况是比较少的,拿着高档皮具给e袋洗,即使有很多补贴,用户也不会放心。因为需要和需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每个需要是有具体明确的指向性的,补贴是被做出来的伪需要,寻找这些更细碎的需要时,创业者比巨头更有优势,创业者会留有空间,要在这些细碎的市场中尽可能建立一些属于自己的标准,以便成为许多后来者想要进来的门槛。
在每个垂直的O2O领域中,存在许多细碎的,有足够盈利空间的需要,每个需要被一个个二三线明星分别满足时,就会拼出一档完整的优秀节目,那就是从二三线的明星上升到RM节目整体的维度了。也就是笔者认为O2O的机会更应该是从碎片的角度来拼出整体,以用户的需要为中心。
笔者认为,锁定一个行业打造一个平台,往下延伸,这样不仅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用户也没有多少忠诚度。事实上,需要注意到的是,现在不缺信息,缺的是信息到用户之间的效率,而这种效率的理解应为,满足用户需要的最短时间成本。
第三点,上边讲的其实是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服务的精准思维,运营的精准思维,笔者认为目前的O2O模式还是需要改变的,比如按摩,不同的用户身体状态是不一样的,只有用户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也就是用户需要C2B的精准导向是不是能被已有的业态满足,当然,这是一条异常漫长的远路,涉及到的是各个垂直行业的专业知识,笔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不少和笔者交流提及想要和笔者的项目合作的O2O领域创业者,我们就这个方面有不少的探讨,就笔者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这样的配置链条,其实不是单一的由谁来解决的问题,抓住碎片的碎片,会耗费更大的运营成本,到头来得不偿失,更为重要的是,不是解决互联网已经充分信息化的效率问题,而是如何解决商业结构的问题,让各个参与者都从中获益,去创造就业,去让世界更加美好,如果未来有一家O2O做得异常优异,那么肯定是契合了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个逻辑。
第四点,需要更加开放。笔者发过的文中写过,O2O领域,最大的合作伙伴其实是同行,这注定不会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行业,服务方难以垄断,就意味着不会完全丢失,只要还有订单,对于O2O从业者而言,只是规模的大和小,而不是生和死的问题。关于行业,笔者非常欢迎O2O创业者来互相交流,格局不妨更大一点,一个地区可以往另外一个地区去做,一个城市可以往另外一个城市去做,一线可以往二线,二线可以往三线,甚至国内可以往国外走,做完了地球,为什么不考虑火星?
笔者和一些O2O的兄弟们沟通交流项目的时候,总是有这么一种感觉,可能是由于行业的特性使然,更重视扎实的基本功,闷声不响,格局立足点有限,甚至由于区域限制而难以打动VC,反而一些不懂行业的人,格局足够而获得大量融资,有足够的试错成本。
笔者认为,O2O重视行业经验,诚然是自身的优势所在,也需要不断学习,去打破自身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