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真正分析下这个行业,会发现无人机和前文描述的 5 年前的智能手机行业其实很不相同——2010 年当 iPhone4 发布的时候,手机行业已经在诺基亚、摩托罗拉、苹果、富士康等巨头的推动下有相当多的技术储备,只是没有企业勇于像苹果重新构造一个智能机的体系与生态。iPhone 本质上是很多已有技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以用户体验为焦点的新产品思维的先锋,而在这之后几年受到启发的智能手机厂商做的事情主要是两件,一是如何把成熟的技术变成更好的用户体验;二是如何让好用的产品更便宜。
但相比而言,无人机的技术积累却还远未到半山腰,因为如果要把这个行业推向更大的应用场景,很多技术的难关还没有攻破。大疆创始人汪滔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曾说:「我们写了十年的飞控代码,现有技术条件下极个别情况还会出现 GPS 信号丢失之后无人机漂移的状况。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把体验做好,但是还是有很多风险是现在技术无法完美解决的。」
汪滔说到的问题,需要无人机上更复杂的传感器体系和技术才能解决,那么这时候把无人机强行推向广众市场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是今天的技术条件带来的体验和应用场景下,是不是人人都需要一台无人机?人们拿无人机又能来做什么?
实际上,目前无人机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在影视从业人群和发烧友,这其实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专业市场。特别是全球各国政府都开始出台日趋严格的无人飞行器管控政策的背景下,再加上无人机本身一定的上手门槛和技术风险,让人很难想象一群零基础的小白用户拿着无人机到处乱飞,并且四处坠机的场景对这个行业会是正向的促进。
如果把目前主流无人机的核心技术拆解开来,主要是飞控、云台、图像传输和相机四个部分,其中飞控的本质和机器人技术相通,追求的是智能化的飞行,所需要的技术研发能力远远不是简单的遥控玩具级别。事实上,如果只是追求造一个「会飞的照相机」,淘宝上早就有 800 多元的产品,在香港甚至只花 200 港币就能买到。
比起大疆持续十年的技术积累,800 人的研发团队,新入场者在技术上很难有大的突破,于是让无人机「更便宜」、「更易操控」、「到手即飞」等角度成了核心的方向和公司卖点。而借鉴「小米模式」作出高性价比的无人机,「让人人都享受无人机的乐趣」一度成了很火爆的路径。
不过,汪滔觉得他们把无人机想错了。
互联网思维的极限
尽管大疆过去三年取得了 80 倍的成长,但在汪滔看来,无人机行业高速增长的红利正在消失。「我觉得未来增速会没有以前那么快,因为现有技术条件下最容易的市场已经被开发掉了。无人机是技术驱动而非营销驱动的产品。有时候关键的新的技术是跳跃性的,需要我们开发三年甚至五年,比如我们的环境感知技术、图像传输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每一个东西都研发了三五年的时间,这些技术整合到一起才能让产品体验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汪滔做出这样的判断或许是源自他长期身处深圳,对于过去中国科技产品小家电化教训的警惕。「很多硬件企业还是走不出低毛利,性价比的路线,而且现在很多互联网硬件的玩法和十年前在家电行业中出现的玩法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套了一层互联网的皮。」汪滔说。
在汪滔眼中,当年珠三角小家电行业最大的教训就是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普遍采取了依靠低价、低毛利的手段进行红海血拼,看似获得了份额,却让企业长期处在产业链下游无法翻身。而今天流行的互联网模式下硬件不赚钱,以指数级增长的用户量转换价值的模式,对于无人机这个从技术现状到应用场景都还无法支持海量用户的行业,其实也是无效的。
虽然身处科技行业创新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