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融资需求。从领域看,“三农”、住房保障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也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突破口之一。2014年,创新了PSL、定向降准等政策,有针对性地满足了这些领域的融资需求。预计2015年还将继续扩大和创新手段。另外,经济下行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总体下降,科技创新领域因为风险大而融资困难,但这确是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的关键。监管当局应该适当鼓励这些领域的融资行为。从区域看,西部地区更加需要金融支持。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变化1个单位,GDP变动0.18个单位,而东部地区则只有0.14。这说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实体经济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东部地区企业效益相对好、生产效率相对高,自有资金较为充足,资金来源渠道较多。
三是加快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当前经济处于重大结构调整阶段,很多传统产业已经达到顶峰,下滑具有趋势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即使如此,由于国有企业具有政府隐性担保等,市场机制作用不灵敏。行业自身认识不清,再加上现代化金融服务跟进慢,行业兼并重组进展缓慢。为服务实体经济升级和自身经营发展,传统金融机构走投行化之路几乎已成共识。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放松和完善传统金融机构从事投行业务的管制。
四是2015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相关政策走势判断。首先,全面非对称降息还应继续。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乏力需要降低融资成本,大宗商品价格和由此引致的国内CPI走低为降息腾出空间;现实中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竞争加剧,已经通过不同方式在主动降息苗头。之所以仍非对称降息,是因为总体上看金融业盈利能力仍强于实体经济,而且适当渐进降低银行利差水平,将有助于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银行生存能力。其次,还应降准1个百分点左右。在存款准备金率偏高情况下,2月初的降准对流动性和提升经济的实质意义有限,外汇占款减少要求央行拓宽货币发行渠道。再次,银行监管政策应适当放松,在传统产业下行、资产质量恶化情况下,存贷比等银行监管将会适当放松。最后,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应进一步提速,占社会融资比重可进一步提高至18%左右。综合判断,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将超过17.5万亿元,占GDP比重稳定在25.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