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版正式上线,今年2月iOS版登陆App Store。
张月向《财经》记者介绍,“小声”的下载量已经超过30万,用户之间的互动很多,私信总量超过160万条。日前,“小声”团队拿到了来自九合创投数百万元人民币的首轮投资,估值达到数千万元。
张月表示,“小声”并不惧怕和互联网巨头竞争,“我们对这个产品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久前,“小声”还婉拒了来自Whisper的合作请求。
《创业邦》天使基金投资总监方平潮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Secret、Whisper两种模式都比较轻,不需要太多人手就可以模仿一个产品出来,这也是目前市场上“选手”众多的原因之一。
目前除了“秘密”团队成员超过20人,其他团队规模基本都在10人左右。多数投资人认为,匿名社交类产品一旦能做到上千万的用户规模,其投资回报率就会变得惊人的高。
最终是创业公司杀出重围还是巨头利用资源优势胜出,很难判断。小公司有创业热情、动力,如果能把产品做到极致,机会很多;大公司虽然有资源优势,但倘若形不成激励机制,也很容易丧失创新能力。
洗牌前期的混乱
“我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Facebook上有几百个好友,但是朋友越多,发布的欲望反而变得越低,因为总有一些东西不方便让一些人看到。”“秘密”的创始人林承仁这样解释自己做匿名社交的初衷,“在中国,真话是特别珍贵的,却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看得到,所以我们认为匿名社交平台在中国将会有特别的需求,于是启动了‘秘密’的开发。”
“秘密”上线一个多月后,用户数量获得滚雪球式增长。但说真话的初衷,渐渐被朋友圈里各种不真实的性话题、色情段子,以及打着爆料招牌的污蔑和诋毁信息所淹没。
除此之外,很多的用户发现朋友圈里自己的朋友很少,而“朋友的朋友”很多,且个个都很“牛”,这就冲淡了用户对于朋友圈的关注度。“秘密”初期为了避免内容较少的尴尬,把多层关系引入朋友圈。而Secret跟Whisper相比,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前者用户更加关心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朋友的朋友)在说什么。
“秘密”运营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产品还处在摸索和试水阶段,后续会根据反馈做出调整和修改。
无论是通过用户举报,还是技术手段把上述饱受质疑的“负能量”信息赶出朋友圈之后,“秘密”都面临着一个产品需要重新定位的尴尬。一定程度上,“秘密”的短期爆红就是得益于这些负能量内容,将其全部驱赶出去之后会发现:用户很难聚焦到新的话题上。
对此,“呵呵”创始人张锐表示,如何激发用户说话的需求,如何创造一个用户喜欢参与的氛围,是匿名社交应用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张锐看来,Secret的初衷应该是“秘密地跟好友分享”,而不应该被定义为“与好友分享秘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去思考的事情可能更适合匿名表达,而不仅仅是性话题和爆料信息。
“UGC(用户生产内容)对用户来说有两个门槛。一个是创作门槛,写一篇长文章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很高的门槛;另外一个是心理门槛,带着身份说话也是有门槛的。”张锐认为,微博微信等短UGC形式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创作门槛,而匿名社交应用要降低的将是心理门槛。
但是降低心理门槛之后,用户创造的内容的价值在哪里?如果内容统统没有价值,产品就会沦为垃圾池。朋友之间,相对价值的东西比绝对价值(新闻等对所有人都有价值的信息)更重要,你的朋友吃什么、说什么,你都会十分关心。
张锐向《财经》记者总结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