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宝”打出了“1元起购、0手续费、随时取现”的宣传口号。同时,中国建设银行也正在筹备代销渠道的T+0业务上线,民生银行即将推出的“如意宝”,其内测7日年化收益率更是达到了6.7%。
纵观各个“银行宝”们的出生情况不难发现,这些产品多选择与自家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合作,功能与余额宝类似,主要为银行客户提供活期理财增值服务,但很少用于购物支付。
面对传统行业与互联网金融激烈的竞争,张萌指出:“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低门槛和便利性对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活期存款有一定影响。在这些新产品的刺激下,银行也开始推类似的产品,对于让普通用户享受到普惠型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高收益的肥皂泡?
目前,外界对于互联网理财产品有着不同的认知,不过当一众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走低之后,有关于收益率持续走低可能将引起挤兑潮的说法逐渐在小散投资者们间传播。
事实是不是如外界描述如此?余额宝的管理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经理王登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余额宝收益率的下降和短期货币市场的利率高度相关。之前的高收益率,叠加了春节因素和年末因素,春节后资金回流,再加上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以及从银行表内需求旺盛,表外需求不足等,都引发了协议存款的利率下降。” 同时,王登峰还给出了“短期内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还会继续下降”的信号。
事实上目前类似余额宝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货币市场资金供应紧缺时,收益率水涨船高;反之,市场平均的收益率水平就会下降。此外,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水平也与基金策略、久期等密切相关。
至于说挤兑风潮,在行业人士的眼中发生这类事件的概率目前看来还较小。
一位熟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基金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在短时间之内遭遇到多笔赎回时,该产品就会出现挤兑的风险。举例来说,假如新出的产品A的收益率要远远大于产品B的收益率,此时就可能会出现客户迁移的情况,挤兑的风险也就由此引发。”
不过他随后解释道,目前类似余额宝或是理财通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主要投资资金都呈现出小散的状态,同时这种小散的资金具有行动不可预估和不统一性,所以短时间内大量的赎回交易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几率是较小的。
同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也向记者坦言,目前类似于余额宝或是理财通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购买的银行协议存款,也就是说出现挤兑的极端情况,投资者所要赎回的钱也是由银行提供,而银行不能支取的情况从当下看来概率也是极小的。
这仅仅是外界对于互联网理财产品风险的理解之一。另一方面,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呼吁取缔余额宝,称余额宝的出现确实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它们并未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拉高全社会的经济成本并从中渔利。
就在“吸血鬼”的指责刚刚过去没有多久,另一个对于余额宝们不利的消息在坊间流传。
有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召集相关会员行研究银行存款自律规范措施,并将出台相关自律规范文件规范相关存款利息,要求各行严格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利率上限执行同档次基准利率1.1倍,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息或收取罚息。
目前协议存款是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最主要的投资品,余额宝90%以上资产投资于协议存款。与此同时,余额宝所投资协议存款基本都是可提前支取不罚息的。
按照上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