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自助餐”,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则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本科教学中,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高校毕业生离校时间日益临近,各地教育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人社、财政等部门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在经费、项目、政策等方面力争有新的突破,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努力推动工作创新、发挥政策优势。
还有将近一月的时间便要离校,武汉大学文学院研二女生小王和同学们见面时的问候语,从以前的“吃了吗”变成“签了吗”。周围同学大都签了约,而自己的工作迟迟未定,小王心里有点急。
小王是京山人,学的写作理论与实践专业,一直想要从事记者、编辑或企业宣传等工作。她从去年底开始留意招聘信息,但是心仪的传媒行业招聘并不多。今年初,广州日报来学校招聘,现场差点被挤爆,简历收了足足一纸箱。听说武大只是广州日报在全国的招聘点之一,小王顿觉希望渺茫。果然,她投出去的简历如泥牛入海。
上个月,小王参加楚天都市报招聘考试,应聘者太多,落选了。应聘烟草公司,被淘汰。
和大多数学生们一样,小王加入考试大军,先后参加了湖北省公务员、选调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没有过分数线,选调生考试则以微弱优势进入面试名单。不过,在上周末进行的面试中,小王觉得自己表现不甚理想,只得焦急等待结果。
学生着急,辅导员也着急。在年级的QQ群里,辅导员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就业信息。但这些用人单位要么多招男生,要么地方偏远。稍理想一点的岗位,应聘者踏破门槛。
求职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不少学生的脚步。小王的求职经历算简单,但不少同学从开学到现在,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和招聘不下20场。多数考试要缴费,一般都是100元左右。有些企业进入面试也要收钱。“加上服装、交通、食宿等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小王说,结果往往是“打酱油”。
最后,一些同学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梦想,选择回家乡找工作,有的教书,有的进了快递公司。对此,小王有所触动。
这两天,黄石一家媒体抛来橄榄枝。小王心里很纠结:父母希望她留在省城,如果选调生最终没考上,到底去不去地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