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应当及时公布每个月对乳粉抽检的结果。“我们每个月都抽检,能不能做到每个月公布?哪怕是按月抽检按季度公布,也能起到向消费者传递信心的作用。当然前提还是从奶源、工艺、配方到标准与检测结果做到全透明,让消费者可以去参观。如果把前面所有的步骤都隐藏起来,只让消费者知道最后的检测结果,同样很难打动消费者。”吴说。
那些潜伏于行业内部的种种乱象与灰色地带,更是让忙着建设奶源、重塑形象的国产乳企疲惫不堪。
由于消费者盲目的崇洋行为,行业内催生了一批“投机型”企业。“在国外注册一个品牌,投资几百万元找个代工厂贴牌生产,就可以开张做乳粉了。他们可能一头牛都不需要养,一片奶源地都没有,只需要主打进口概念,就能马上打开市场。在中国市场环境中,成熟企业根本无法与这类身段灵活、进可攻退可守的皮包公司抗衡。”吴松航说。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列入行业统计的乳制品企业有649家,乳粉企业有120多家。这其中,中小规模的企业占到95%以上。这种环境导致大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上会非常难受。
“乳粉行业到了提高准入门槛的时候了,只有提高准入门槛,大企业才有时间、有精力加强奶源建设。任何一家企业出了问题都会危及整个国产奶粉行业,所以限制准入非常重要。”吴松航说。
陈福泉也表示:“现在国内有近600多家乳制品企业,什么时候能像关闭小煤窑那样把设备落后、产能规模小、产品质量低的小企业关掉,把行业集中度提高一些?”陈的担忧不无道理,在目前一损俱损的形势下,任何一家企业出了问题,受连累的将是整个国内乳业,谁又敢保证下一个问题不会成为压垮国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5年之前
在3月20日由主管部门召集的一个行业座谈会上,伊利集团副总裁陈福泉和蒙牛乳业副总裁丁圣并排坐在一起。丁圣发言时,陈福泉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场面颇为融洽。尤其在对待媒体问题的看法上,两人惊人地一致。
而会场之外,伊利与蒙牛——中国最大的两家乳品企业之间的矛盾却没有停止。同处呼和浩特市的两家乳品企业,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从奶源到营销再到管理等方面的激烈竞争。
2004年之后,蒙牛在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上后来居上超过伊利,坐上了业内第一的宝座。随后,伊利独家获得奥运会乳品冠名权,并拿下了内蒙古“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的项目。当年两家公司年中报显示,伊利的销售额超过蒙牛2亿元。双方地位此消彼长,并就此大打价格战,在市场上经常擦枪走火。
蒙牛的竞争力来自于成功进行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探索。公司在与中国营养协会联合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后,没有按照惯例投巨资上厂房、引设备,而是着力通过广告宣传品牌,然后以托管、承包、租赁、委托生产等联合的办法,把区内外8个中小型乳品企业变为自己的生产车间。
此后的一年时间内,“草原双雄”摩擦不断,乳协与奶协多次出面调停战火。2005年,双方高管曾在地方主管部门的邀请下展开谈判,约定“不打价格战了,这样下去迟早会把行业毁掉,不如一起提价”,并将提价日期定在了2005年3月15日。但这一天,伊利和蒙牛都纹丝不动,谁也没有调价。“他怕我不守信用,我也怕他不守信用。”蒙牛一位中层表示。
在双城,一位乳企高管提起多年来乳品行业的恶性竞争愤恨不已:“蒙牛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达到了三鹿30年才积累起来的规模,要说没有水分,你信吗?”
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昊告诉记者,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的2008年之前,由于奶源没有保证,蒙牛一到旺季便四处到奶农手里高价收购奶源。“蒙牛的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