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空前挑战。借用微博上广为流传的印度智者的名言,“在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地方,没有智慧”。面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本土化程度很高的餐饮巨头也难逃当地媒体的骂名,一般的商业并购也可能会因为较强的国有身份而被挡在门外。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交易的效率,而且完善了市场竞争的环境。商业透明度的提升使得企业行为更加规范,竞争趋于公平。传统的公关传播模式亟需改变,适时地放弃道德光环和夸张叙事,用纯粹商业的诚信原则来展开企业的身份和形象的系统建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前进的时代成为企业一种明智的选择。
专业化 市场竞争带来了分工的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合作由线条向网状过渡,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要面对比以往更多的利益相关群体。要妥善处理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关系,就必须厘清身份特征,准确强调多方共享的价值区间。专业化的另一个面向集中在金融投资领域,股权的分散和交易逐渐成为公司身份形成的阻力,投资者不同的追求目标导致了身份特征的不稳定性。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取得得以形成公司身份特征的最低共识,是提升决策效率,避免利益冲突和维持品牌影响力的关键。
身份特征管理的误区
很多时候,企业把身份特征管理理解为简单的公关传播,即如何通过对外传播维护品牌和企业形象。这种把身份管理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来实施的做法很难产生持续的效应。企业创造价值方式和定位是根源性的东西,品牌形象的维护仅仅是这一根源派生出来的一小部分工作而已。苹果公司凭借颠覆性的创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时尚潮流,不断的创新成为它鲜明的身份特征和价值创造的根源,而单纯地推广产品和品牌的形象则无疑会削弱其核心的竞争能力。
夸大的使命与责任定位也会成为身份管理的障碍。长期以来,习惯了意识形态宣传的国人很容易把一个高尚的道德口号与企业使命结合起来。然而夸大的使命与责任会带来过高的期待,一旦名不副实则将带来道德形象的轰然崩塌。
身份特征管理的另一个误区是定位的僵化。专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前提是你要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企业身份特征的建立往往与从事的具体行业密切联系,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也将面临转型的考验。因此身份特征的描述可以尽量关注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和精神,不一定拘泥于具体的行业细节。僵化的定位不是身份管理的目标,精神的延续而非细节的凝固才是企业性格的永久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