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
国内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真正动力是自主开发。我国的汽车工业经历了引进、组装的阶段,现在已经拥有了不少自主品牌,并且还有产品出口国外。因此必须在知识产权上有所界定,不能完全使用别人的东西,这也是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根本动力。
尽管自主品牌催生了研发机构,但是国内企业毕竟起步晚,成立最早的研发中心也才十几年历史,因此其研发中心的基础、人力资源以及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可以说,现在多数企业的研发中心还只是刚搭起架子而已,但这也是一个好的趋势,至少说明企业已经认识到自主开发的紧迫性。无论现在的水平如何,开展研发的企业基本都有一定规模的产量来支撑自主研发。当然,绝大多数研发中心现在还不具备系统的、高水平的开发能力,这一点从自主研发的产品水平就可以看出来,目前国内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中还没有高级车,只有微型车和一部分中级车。
我国与国外关键零部件研究方面的差距比较大,汽车关键技术实际上仍然掌握在几个国际巨头手里,国内的研发主要还是集中在车身、工艺等一些小的零部件上。
更重要的是人才和管理上的差距,我所说的人才是指受过良好培训,通晓前沿开发技术,能够引领一个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研发是需要团队合作进行的,能不能够开发得好,与团队领导人有无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有很大关系。目前,多数研发中心的人数不少,但是年轻人居多,拥有较好研发基础和行业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很少。
除了人才素质,还有组织管理的问题。这里就不能不提国外汽车企业的数据库,国外企业的研发工作一大部分就是在建立数据库。每个工程师每天几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建立数据库。所以即便人员有所变动,工作也能很好的继续下去。我国汽车行业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这样一个数据系统。如果拥有这样的平台,哪怕是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只要拥有基本的自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依靠数据库,也会很快成长为专家。
当然这个数据库必须是自主开发的数据系统,如果是直接用别人的话,消化吸收还是需要时间,并不划算。除了拥有数据还需要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来支撑这个数据系统,说到底这还是技术与经验的积累。
机械工业行业的发展是很难“跨越”的,必须有个平台来支撑,产品跨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个平台的跨越是很困难的。只有当整个平台的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水平,我们才可能跻身于汽车发达国家之列。
研发成果极有可能实行分级共享
很难用一些具体的数量指标去评价一个研发中心是否是国际化的,但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衡量一个研发中心的国际化水平。第一是研发中心的平台,所谓的平台是指整个研发中心是由谁建立,主要和谁合作以及为谁服务;第二是研发中心的团队,主要涉及到研发人才的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经历等;第三是研发中心的技术,主要涉及技术成果所能满足的市场需求面,即技术成果是否能辐射全球市场,关键是看其研发技术对整个市场的引领作用。
为了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汽车企业内部和汽车企业之间的研发优势资源将进一步整合。国外的研发机构有共用数据库,中国的研发成果极有可能实行分级共享,也就是说,“离市场越远的,共享度越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研发成果的共享可能更多地会是企业自发的一种市场行为,政府则主要起到宏观布局,促进、推动和协调的作用。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国内的汽车企业将会形成自己的一个数据共享体系,比如与其零部件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共享研发成果。总之,整个汽车行业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汽车企业之间研发机构的整合。
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仅有较高的研发水平,而没有一个成熟、高效的研发管理系统,也是很难形成合力制造出高水平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