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化研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对缩短研发成果的商品化周期要求较高,因而从事两种性质以上研究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少。同时,为了减少研发成本,中小企业对独自占有研发成果的专利兴趣不高,常采取与研发合作网络内的成员或者交易客户共同拥有研发成果专利的形式。图1表示的是不同规模的企业对研发成果商品化周期的预期调查,从图中可以看出,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对研发成果商品化周期预期主要是一年和2-3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预期周期为五年的比例逐渐提高,2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则一般不采取一年以内研发商品化这一形式。
(四)产学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战后,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指导下的产官学联合开发科研机制,该机制对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促进产学合作,日本政府根据需要及时制定了相关措施,以1983年制定的“国立大学与民间共同研究”为开端,产学合作迅猛推进。企业与大学及公立研究机关的研发合作主要集中在尖端技术及基础研究方面。据文部科学省对国立大学、大学合作科研机关等单位的调查,这些单位与民间企业的研发合作件数逐年增加,1983年国立大学和民间企业的共同研究合作件数仅为56件,1993年为1392件,2003年度已经达到了8023件,增幅惊人,尤其是日本经济逐渐走出低迷的2000年后增幅更为猛烈。在不断增强的产学合作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大企业在产学合作中的地位有所削弱,中小企业则逐渐活跃起来。如表1所示,1983-2001年大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比例由87.3%减少到66.6%,明显下降近20个百分点,而中小企业的产学合作比例则平稳增长,由12.6%增长到33.4%。
三 日本企业研发的发展趋势
(一)中小企业研发日益活跃化
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过程中,日本中小企业出现了“脱下请”的趋势,中小企业的经营开始向产品多元化、合作多角化、经营独立化方向发展。①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日益得到了重视。中小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数、研发经费得到了平稳增长。随着研发经费投资的增长,其研发的成果也迅速增加。根据中小企业厅的《企业经营创新活动实态调查》,1996-2000年五年间,大企业申请的专利数由8648件增长为10651件,增长了23%;而中小制造业企业则由1754件增为2489件,增长了42%,增幅远远高于大企业(参见图2)。同时,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也较强,由于它们主要针对特定市场,因此在研发方面更加注重保持技术的独创性即“绝活”,因此可以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产品。
(二)企业研发形式外部网络化
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长期以来推行的是自主的研发形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这种研发形式已经不利于日本研发的顺利发展。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出现的网络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趋势,缩小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差距,同时应对中国、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传统电子领域带来的挑战,日本企业积极采取了与外部进行研发合作的形式。企业、大学、公共科研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开始在竞争中寻求合作,进行共同研究开发,逐步形成了研发网络。各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模式为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奖学金制度、互派研究人员等,合作领域则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信息通讯、纳米材料、制造技术等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行业。研发网络化增加了研究开发的成功率,减少了企业自身的研发风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的不全面性,为推动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进行的《2003年日本创新体系企业外部合作实态调查报告》显示,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