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传播者”。
1978年5月,徐小平被录取到提前招生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大学5年,做过黑板报主编和学生会干部,是音乐学院的活跃分子,但就是和谭盾、叶小刚这些当时就崭露头角的音乐才子们“没有化学反应”。
上学第一天去图书馆看《小说月报》,他悔恨的是“我怎么没上北大中文系”,所以大三大四期间,自发去北大听了两学期严家炎和钱理群的现代文学,“我毕业后主动要求去了北大,因为我的精神家园在那里”。
从1983年开始,在北大担任了5年的艺术教研室教师和团委文化部长,教师的职业经历决定了徐小平“始终面对的是年轻人”,加之长着娃娃脸、个子不高的他“从来没把自己当作大人”。也因此,他把在新东方10年的工作理解成“相当于团委书记”。
徐小平还记得,1996年刚加盟新东方时,俞敏洪有一次召集二十几个教员开会,不知道怎么介绍他,就脱口而出,说“这是徐小平,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这句话于俞敏洪可能是无心之语,但却一下子击中了徐小平的心。他说,“在新东方,我不是一个最会讲课的人,不是一个最懂英语的人,我要做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
在去年那封写给俞敏洪“预警”的邮件中,徐小平就质问:“新东方上市以来,你能给我再举出一条激动人心的新口号与新思想吗?”15年来,他始终紧贴着这个时代迷茫而向上的年轻人。他提出或参会策划的许多口号,如让学生预支自信的“中国机会论”,鼓励留学生回国的“彩虹计划”,提倡理性留学的“反对留学无意识”,反对学历崇拜的“就业中心论”……
走在北京的许多场所,常常有人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你的观点改变了我的人生”……这让他备感欣慰:“留学、教育、就业这些事情,是人生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在这些问题上发表了诸多见解,后来再看,这些观点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得起相信我的青年人。”
新东方上市后,徐小平开始致力于天使投资,他对自己的新事业有一套自己的说法:“青年创业是通往自由与独立的长征路和高速公路”。“各行各业都有‘成绩单’,男人奋斗的‘成绩单’,至少在企业领域是财富”,这是他40岁时悟出的道理。在“剩女”成为流行议题时,徐小平2007年还投资了龚海燕的婚恋网站“世纪佳缘”(该网站那年4月获得的4000万元投资,主要来自同为新东方创始人的徐小平和王强、钱永强)。
投资给人,而不是商业模式
新东方十年,徐小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咨询为学员提供免费增值服务。这种工作在2006年达到巅峰,书都出了好多本,包括《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邮箱里的灯光》、《图穷对话录》等,老生常谈让徐小平开始厌恶自己。
50岁时的人生大转机还是年轻人带来的。此前,徐小平接触和提供咨询帮助的年轻人多是“有理想、有才华,但非常迷茫”,可2006年前后,来找他的年轻人“有才华有追求,但他们不迷茫,他们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他们想创业”,“来一个我就喜欢一个,来一个我就兴奋一个,来一个我就投资一个”。几年下来,共投资了三十几个项目,“这在天使投资人里面,从数量上说肯定是最多的”。
“我还是为自己骄傲——我没有被成功淹没,没有被金钱迷失方向。我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以一个失业汉的饥饿,以一颗失落的心灵,在50岁的‘高龄’重新开始了人生的奋斗,并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北京CBD一座豪华公寓里,徐小平回忆起五年来变身“天使”的历程,兴奋时两脚叠在椅子里,一边兴奋地遣词造句,一边不时提醒笔者记下他自己都为之亢奋的那些文采斐然的句子。
2006年5月,新东方上市前4个月,一个志在“给每个中国人做一个网上杂志”的浙江青年找徐小平投资,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