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资源网

您的位置:项目管理资源网 >> 新闻

曾梵志:我别无选择

2011/3/7 10:21:42 |  5280次阅读 |  来源:经济观察网   【已有0条评论】发表评论

是戴着一副面具”。
有人曾经类比说,在三个世纪的世纪末均出现了“面具”绘画——17世纪的戈雅、18世纪的恩索尔、20世纪的曾梵志。被称作“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廷也为他写了评论,对“面具”评价很高。在那个几乎没有艺术市场的年代,再次出现的张颂仁一口气买走了他二十多幅画,并全部出现在香港汉雅轩曾梵志个展《假面》中。那年他30岁。

艺术评论家凯伦·史密斯为这些“面具”赋予了更具穿透性的含义,认为它们恰是“人们大踏步走上前台之前在优雅的社会中希望展现出来的面孔”,“在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最初无法抗拒的纷繁复杂的印象中找到焦点”。

曾梵志的审美风格不仅在艺术界得到喝彩,他的身价也开始起来了。当年上海香格纳画廊以 1.5万美元售出《面具系列6》的时候,画廊老板劳伦斯激动得脸都涨红了。但10年之后,同幅作品的价格已经攀升至1500万-2500万港币之间,这些记录在不久之后又被迅速打破。

拒绝重复

《面具》为曾梵志烙上了强烈的个人符号,也为他的艺术人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但曾梵志似乎并没有沉溺在成名所带来的乐趣,甚至早在面具受人追捧之前,他已经开始了怀疑和追问。

他想要把这个标签尽快撕掉,尽管这种自我否定的能力需要很大的冒险。2001年,曾梵志做了展览《面具之后》,坚定地表达了转型的姿态。到后来依然有很多人点名要买他的“面具”,他也因此拒绝了无数人。

一部分艺术家像掘金一样,利用青春期爆发式的狂热挖空自己的才华,随之进入暮气沉沉的平庸阶段。巴塞尔博览会亚洲顾问乔纳森·纳帕克也一度感慨,“有些人现在已经像机器一样工作,不断复制自己”。而曾梵志认为,对一个艺术家而言,50岁之前都是创作的黄金时期,一味地重复自己就是在浪费时间。

他不惮于改变,并不断尝试一些颇具实验性的笔法——比如在伟人肖像上画圈以及反常规地用“乱笔”创作抽象画。他希望通过艺术手段思考当代现实的焦虑与紧张,以及无穷欲望背后的病态与冷漠。那些“乱笔”之作尽管如野草般纷乱,但却生机勃勃,饱含力量。与此同事,这些出人意表的新作依然受到买家的追捧。

他甚至开始使用“wet-on-wet”技法,这种技法使画家“没有时间斟酌,没有时间后退”,由于实景与想象的距离加大,创作中充满变数,要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轻捷快速的手法,“我总是试图从破坏中创新。我一直在寻找某种陌生感,这样才会有惊喜,而不是流水线式的重复”。

喧嚣之中

大概在2004年前后,曾梵志开始察觉这个圈子的异样,整个市场像做了电梯,不认识的人都打来了电话。对于呼啸而至的名誉和金色光芒的数字,他依然有着本能的警惕。他明晰过热的市场对艺术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因此一直对定画非常敏感,有一次他对《三联生活周刊》说道,“一想到要画预定的画,整个心情全坏了,根本没法画”。

他不用电脑,也不上网,只是安排秘书定期查收一下邮件。他不愿生活在被别人评价的感觉中,那些网上流传的事情也不想知道。但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他也不可避免地一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艺术和社会有什么关系?这不仅使他学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在作品中保持着一种悲观的情绪,而且在当代艺术家的庞大群落中,他的善举之多也有目共睹。

他曾为芭莎慈善夜所资助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童梦圆”项目特意画了一幅高2.2米、宽1.5米的“天空”,还在多事之秋的2008年画了油画“太平有象”,这幅作品最终被上海企业家、证大投资董事长戴志康在“慈善夜”上拍走;同年在保利举行的义拍也募得善款672万。不仅如此,他还在一年前加入了美国的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并与当地科学家深入基金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

“项目管理生根计划”
企业项目经理能力培养和落地发展方案下载>>

分享道


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于1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0条 】
网友评论(共0 条评论)..
验证码: 点击刷新

请您注意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项目管理资源网新闻评论发表的作品,项目管理资源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