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2500 万条,这个产品影响了八分之一的中国网民。而在大洋彼岸,微博的鼻祖Twitter ,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才终于达到了 5000 万用户数。
但在张朝阳看来,“搜狐还有机会,先猛打一年再说。”心意已定,按照他的性格就将“不惜工本”。宣战之时,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It is a good day,微博之战开打。”
“我们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一直对Web2.0颇为上心的张朝阳,感觉在这个领域自己是“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因为早在2007年,“搜狐博客就准备朝着关系型社区的道路走”。此后,张朝阳推出了中国版Facebook“白社会”,当时新浪也在做一个同类产品“新浪朋友”。但两者都没有太大起色。
2009年的一天,张朝阳遇到新浪CEO曹国伟,故意问对方:“你们那‘新浪朋友’怎么样了呀?”曹国伟回答说,“已经不做了,打算做新浪微博。”张朝阳当时有点诧异,却没深究。未料想,数月后,新浪微博就已声名鹊起。
到了2010年,微博开始搅动中国。从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中国行到上海大火、江西宜黄血拆事件,乃至方舟子舌战唐峻,每一轮喧嚣的阵地,都已转到了微博。这一年,微博还被众多媒体当作本年度最热门的事件而被关注。
事实上,张朝阳在2010年整个夏天的反思中,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南方几个城市徒步旅行之后,本来就一贯关注Web2.0的他,把心中天平的分量倾向了“微博”。
传媒学大师麦克卢汉曾经指出,“任何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张朝阳显然在2010年夏天顿悟到了这一点:“微博的突然火爆非一日之功,乃互联网互动产品十年积累之大成。”
“论坛是集体的,去中心的;邮件是个人的,但却是点对点的,延时的;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兼顾集体的,但却是非即时的;短信是近乎即时的,但只是点对点的。”
“PC互联网产品的左冲右突,演化和普及,手机作为信息工具的流行,十年的功底造就了微博这样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兼顾群体关系又近乎即时的互联网互动产品,这是技术进步和用户行为演化从无数个可能性中,选择出来的正果。”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资深媒体人、i美股的创始者方三文,开出了一个和张朝阳一模一样的诊断——但凡网站,“不微博就会死”。
“我要把江山给夺回来”
重出江湖的张朝阳,完全是一副全力投入工作的架势。“就算每天只睡三小时,也不累。”
这完全不是那个“生活家”张朝阳了,他甚至会告诫部下:“除非你准备百分之百投入,否则你在这个公司的地位就会萎缩。”
这一切显得如此陌生。要知道,两三年前,不到中午时分,在搜狐大楼里基本上看不见张朝阳的影子。因为那一段日子,他去登山、打坐、看书去了。那时,他的主要兴趣在植物、天体和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改变因何而来?他被外界一再追问:“是搜狐流量下降了,还是它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答案都不是。事实上,搜狐不久前已达到过顶峰。2008年,搜狐不仅获得北京奥运赞助商资格,其业绩和市值也首次超过新浪,股价曾经高达91.50美元。
那一年,张朝阳佩戴着一张奥运会记者证到处游走采访时,约访到了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当时,邓文迪问身边的工作人员:“Charles(张朝阳的英文名)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是不是?”在仔细询问了注意事项后,她才出场。那正是张朝阳最春风得意的时候。
2008年,自觉领悟到“空性”的张朝阳,开始慢慢进入隐身的状态。“作为第一代互联网站的创始人,包括丁磊在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