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的契约,这一点也决定了,君臣二人的权利-义务当然是不均等的,却是相互的。臣对君有义务,但君对臣也有义务。双方的权利-义务相互依赖。任何一方不履行对对方的义务,另一方可解除契约,甚至起而反抗。这被视为后者的一种权利。
在封建制下,所有人通过君臣契约联结起来,两个人可以扩展为“天下”,并可以无限扩展,包容看得见的所有人。在这个封建的天下,没有行政,没有政治,因而没有后世所崇拜的权力;在这里没有常备军,也没有税收。太不可思议了?但请相信我,我在这里说的每句话,都已有几万字的论证作依据。
美国一位史学家汤普逊曾说:“封建制度可能是人们的头脑所能想出的最合适的政体。”我同意这句话。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经典封建制的姬周王朝,持续800年,为时最久。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封建制的精妙。而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英格兰的宪政制度,正是封建治理之道实现新生转换的结果。
复礼为什么
孔子的历史意义,也正在于,在王权专制即将降临华夏大地的时候,坚持封建的美好原则。孔子所设想的通往优良治理秩序的方案是“复礼”,也就是复封建。
一提到礼,有人马上想到吃人的礼教。但这个才是吃人的谎言。周代没有今天人们熟悉的法律,维系社会秩序的就是礼。这样的礼治也许是人类所能设想的最好的规则之治。
礼是什么?礼就是西人所说的法(law)。请注意,不是律。它们不是某个至高无上的人一次性制定出来的,而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透过实践自发形成的。其主要来源有二:第一,普遍的社会习惯,这也就是孔子说的“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含义。第二,周的历代先王在封建诸侯时所发布的策命书和其他文诰,比如《尚书》所收的文献,被后人视为具有永恒约束力的先例,并且也转化成为习惯。
总之,礼就是习惯法。因此,礼就像空气,无所不在。自由人间的君臣关系主要靠礼来界定和维持。至关重要的是,礼制规则是客观的,所有人都平等地受它的约束,包括君。尽管君臣的权利是不均等的,礼却平等地约束君臣。
也因此,礼治就是自由的保障。礼为君对臣可以行使的权利划定一个界限,从而划出一片属于臣的自由空间。双方都可以根据礼向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并自行寻找救济。其他人也可以依据礼向那些遭受损害者提供救济,惩罚侵害者。
如此礼治秩序类似于欧洲封建时代的法治秩序,而这正是现代法治的源头。孔子之主张复礼,要旨就是恢复保持封建的自由。
这里涉及礼与刑的关系。法家所谓的法主要是国王用来打击犯罪活动的刑律,这种刑律完全可能变成君主维持专制的工具。秦始皇果然以刑律进行严酷统治。礼却是整个共同体的财产,任何人都控制不了。孔子主张复礼,就是维持这种不受君主意志控制的习惯法之治。秦以后中国社会还保持了一些活力,就是因为,普通人民的生活主要不是由刑律,而是由人民中间自发形成的习惯法调整的。
有人也把儒家的治国思想说成“以德治国”,并据此排斥法治。但这显然是望文生义之说。礼绝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而是范围广泛得多的客观的规则体系。春秋时代、包括孔子所说的德,也绝不仅指道德。孔子时代最重要的德行是“忠”、“信”,忠者,忠于契约所规定的义务,信者,信守契约。德不是简单地要人修身养性,而是要求各方,包括君,遵守契约和客观的规则。这样的德治,其实就是礼治,也就是客观的法治。孔子的“以身作则”也不过是说,君遵守规则,不破坏规则,臣也就会遵守规则,忠于职守。
君君臣臣的真义
与复封建相关,孔子主张“正名”,也就是让很多现代人不满的“君君臣臣”云云。关于这一点,《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说过一句意思更为清楚的话:定公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