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的网络、物流配送的网络、服务的网络,售前、售中和售后都有。
挑战比较大的是虚网,我们正在探索。现在中国的互联网有一个功能已经做到了,就是价格优势,与传统的商场比,价格低,因为减少了商场的成本。像《长尾理论》中讲的,互联网时代成本可以越来越低。但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另外一个功能,应该像《Facebook效应》说的,怎样变成一个个的社区,把碎片化的需求聚合起来,形成一个个大的市场。
《21世纪》:你觉得这种突破是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完成,还是由海尔来完成?
张瑞敏:我们会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力量,但是创意和推进,肯定需要我们自己来做。
“中国制造”需要创新
《21世纪》:在顺应互联网发展所进行的变革当中,你们有遇到哪些困难吗?
张瑞敏:过去三十年,中国积累了全球数量最多的产业工人,规模制造的管理能力,但在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少有沉淀。如何顺应互联网发展是个全世界都在探索的问题,我今年10月份,与“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管理大未来》的作者加里·哈默在美国进行过探讨。迈克尔·波特认为中国企业把战略与运营效应弄混淆了,运营效应是管理工具,比如六西格玛,战略定位是客户定位,你的产品与服务到底聚焦哪些客户。运营效应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满足用户需求。加里·哈默也说,他对海尔感兴趣,1月份要来海尔,一起探讨全世界企业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越来越大,怎样能越来越灵活,快速地了解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是,这个方面实质性突破的企业不多,特别是大企业,因为组织太庞大了。
中国企业这方面探索不多。迈克尔·波特说:“海尔我看了,也了解了。我对海尔是不担心的,但是我非常担心海尔在这个大环境下的创新能否成功。”
《21世纪》:为什么担心?
张瑞敏:波特认为,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利于企业的创新,这对我们来讲很麻烦。
《21世纪》:海尔,或者说中国制造业有没有办法超越这个环境?
张瑞敏:有时候在这样的环境里, 是很难超越的。比如耗电量,实际是1度,你标1度,其他厂商实际1.2度,却标0.9度。跟着走,还是不跟着走?有责任感的企业是不可能去欺骗消费者的,却同时必须要承受在市场上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压力。所以,外部环境不改善,会遏制中国企业的创新。
海尔的做法是跳出这个环境,实施国际化。近期欧睿国际发布了最新数据,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全球第一。
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后,国内的消费者也就认可了。
《21世纪》:顺应互联网发展,将涉及一系列转型,海尔是如何做的,或者说是如何做到的?
张瑞敏:核心思路是由卖产品转向卖服务了。很多企业质疑,说海尔不干制造了,只干服务了。其实不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这就是卖服务。以企业为中心,生产、库存、销售,这是卖产品,卖产品意味着从我的意愿给你提供我的产品;服务就是从你的意愿出发,提供你需要的产品。这是海尔现在不停地努力去做的事情。
这包括一系列变革,比如零库存,我们的产品是即需即供